“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在攻坚工作中,开发区开展精准结对帮扶,明确包保责任,建立起区直部门领导帮村、驻村书记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工作制度,构建起包保帮扶的“大扶贫格局”。
开发区上下应声而动,明确13名工管委领导、726名机关乡镇党员干部,包保1933户贫困户、5964人。选派142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夯实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力量。通过区级领导包片、区直部门参与精准扶贫、机关干部包保贫困户,多形式的党员干部和贫困户“1+1”结对帮扶活动,真正做到脱贫责任到人、任务在肩,形成了全覆盖、整联动、群参与、共管理的党建帮扶工作格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帮村书记帮村真管实帮
“现在好啦!家家户户都能用上自来水了,这要感谢我们的王书记。”幺铺镇潘苑村的村民高兴地说着。
他们口中的王书记是开发区组织人事部部长、潘苑村帮村书记王印。去年10月,因水管老化,潘苑村1000多人的生活和500亩农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得知此事后,王书记积极奔走,为村里争取到90万人蓄饮水工程资金,如今村民们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走访中,王印发现村中有部分区域生态遭到破坏,闲置的荒山和荒地十分可惜。如何改变现状?发改部门的生态修复项目让他看到了方向,经多方协调,今年初,650万元生态修复资金落地,如今的潘苑生态修复面积已有1000多亩,根据规划,在未来3年内将修复7400亩。潘苑村扶贫主任梁正有告诉记者,“乘着春风行动,我们村发展了700亩四季果园,已种植200亩软籽石榴,搭建起6个香菇大棚,产业正兴旺起来。”
无独有偶,开发区地税局局长陈刚担任了宋旗镇打纸村的帮村书记,他首先遍访村情,商议决定培养打纸村致富带头人,发展村级产业。多方奔走,协调到40万元扶贫资金,搭建起20个香菇大棚,种植9万个食用菌包,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能获得收益分红。今年,打纸村副主任王学祥带头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按照“村委+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流转50亩土地发展蔬菜种植。
在开发区,每一个单位、部门主要领导肩上都扛着一面“帮村大旗”,在村里,他们奉献出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为乡村振兴发展积极谋划,用真诚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助力开发区的脱贫事业。
第一书记驻村真蹲实驻
今年48岁的王友祥,是宋旗镇平寨村赵家山组的村民,以前他不干农活不养家禽,每天懒散度日,婚后妻子生病,让原本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平寨村第一书记杨锋和驻村工作组通过研判,为他制定系列帮扶计划,多次做工作鼓励其努力改变生活现状。通过政策支持,落实了王友祥妻子和收养女儿的户口,并报销7000多元医药费。现在,王友祥一家人申请到了“三改”资金和特惠贷资金共5万余元。王友祥鼓起干劲谋发展,积极参加村务工作,并感慨到:“如果没有杨书记和驻村工作组,我的日子还不晓得过得怎么样。”
去年7月,卢立被派驻到和兴村当第一书记。到村后,发现村内仅有的一家蔬菜种植地已经连续亏损两年,难以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卢立和驻村工作组多次与蔬菜种植基地的负责人讨论,寻找破解发展瓶颈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卢立和驻村工作组的多方协调下,解决了滴灌问题,并流转村里500亩土地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带动村内经济发展。2017年,蔬菜基地实现毛收入400余万元,村内参与合作社的28户贫困户每户分红获得620元。
“来驻村,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也是农民的儿子,希望尽自己的最大的力量,和大家齐心干,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虽然这条路还很长,但是我们坚持不懈不断摸索前行。”卢立如是说。
在开发区,有142名从机关下沉到基层一线,任第一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他们以村为家,上接“天线”找项目、寻资金,下连“地气”带队伍、聚人心,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此外,开发区739名包保干部们走进包保对象家中,在拉家常中问民需、听民声,引导贫困对象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通过把帮扶干部“派进去”,让贫困群众“走出来”,共同奋斗在富民强区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