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做女红,丝缕蕴匠心。
在被贫穷桎梏的山村里,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一腔不忘乡梓的柔情,56岁的罗光敏用巧手助力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从贫困山村的普通布依绣娘到创业带动一方的“领头雁”,罗光敏每走一步,都像手中的线穿梭、编织得扎实。
执着传承 让民艺回归
“我爱布依文化和布依工艺!我要用自己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近日,记者在镇宁自治县募役镇吴胜村贵州布依阿媚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看到,罗光敏正在对一件件纯手工的布依展品进行整理摆放,她说这是她的信念。
自记事起,罗光敏作为民族民间风格服饰制作第三代传承人,在外婆和母亲的带动和熏陶下,学习做刺绣、手工服饰、织布蜡染。随着年岁渐长和技术的逐渐纯熟,这门手艺也成为了她谋生的技能。
“布依族传统工艺具有着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曾经布依族妇女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明天的憧憬,一针一线绣于日常生活用品上,可如今这门手艺却面临失传的危机。”罗光敏告诉记者,不少年轻人开始到外出务工,愿意耐下性子来学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她觉得她有这个责任,让布依文化继续传承。
“女儿很小的时候,偷偷跟着我学,看着她喜欢,我就开始从简单的手工活教她,现在她不仅把我会的全学会了,还与自己的所学相结合做创新。”罗光敏很欣慰的告诉记者。
作为民族民间风格服饰制作的第四代传人韦阿媚,不仅在母亲罗光敏的传授下掌握了传统技艺,而且在2008年初中毕业外出到上海第一服装厂打工,专学服装设计9年。继而返乡创业,把传统工艺和现代服装制作技术融为一体,给民族民间风格服饰制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承也需创新,我会结合现代化需求,创新出更多更好看的花纹图案,并让布依民族元素融入平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美丽点缀。”正在织布机前工作的韦阿媚信心满满地说。
创业办厂 改贫困面貌
吴胜村,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村民世代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户生活基本都难以自足。
如何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如何让布依手工艺传承,又能带动当地的乡亲们脱贫致富呢?经过多次考察,罗光敏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开办布依族服饰加工坊。
“依靠以前一点积蓄,在丈夫孩子的支持下,我们把家改成加工坊,于2017年7月28日公司正式成立了。”罗光敏开始回忆创业的时光。
在穷窝窝里办公司?这在村民们看来好比竹篮打水。罗光敏知道,万事开头难,只有自己先干出一番成绩,才能让乡亲们跟着干。
生产产品必须打开销路,勤学善用的罗光敏与女儿不断摸索,最终联系上浙江义乌的一家公司与之达成销售合作,只要生产他们可以全部收购。
“有了销路,就有生产的动力,我开始动员一直在观望的妇女们加入进来,承诺不会技艺的免费包教会,上班时间随她们,每天60元,或者按照一米布35元付工资,一人一天平均能织4米,收入还是很可观的。”罗光敏介绍说,她组织贫困妇女做操作培训,既保证产品质量,又将民族技艺宣传发扬,还带动妇女家门口就业,在照顾老人小孩的同时,可以有“事”做,有“钱”赚。
巧手“绘图” 创造新生活
“我想出去打工赚钱,但是年龄大了,又不通汉话,还坐不了车,罗姨妈就喊我来这里织布。现在学会了,工作轻松,还可以赚钱,农闲时就过来做,每个月收入至少1000元。”吴胜村布依族村民娴熟的手在织布机里飞舞。
“遇到不懂的地方,罗姨妈会仔细地教我们,还可以带回家做。”在布依绣娘伍小娥看来,罗光敏不仅热心肠,带着大家赚钱,还十分努力和负责。“因为她的带领,我们这些妇女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在罗光敏的带动下,吴胜村的布依手工艺已成热潮。如今,公司的生产员工已有62人,还带动本村及邻村200余名妇女从事布依手工艺加工,其中贫困户有50余户。
“听说政府出台了‘锦绣计划’的扶持政策,我们已经在积极争取,希望得到更多政策支持,扩大生产,完善设备,健全制度,就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帮助更多乡亲脱贫致富。”展望公司未来发展,罗光敏这样说道。
“她可优秀了,能顶半边天,我压力大着呢。”提起妻子罗光敏,丈夫韦鹏笑着说。作为亲人,韦鹏清楚妻子如今取得的成绩与她的踏实努力和自强不息相关。“为了赶制订单,做好产品,她经常熬夜,现在眼神也变差了。”
亲切,勤劳,优秀,是村民们评价罗光敏时用得最多的词汇。“罗光敏有担当有想法,且敢于付诸行动,为了我们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她付出了很多。”吴胜村村支书吴辉感慨道,罗光敏改变了村里贫困面貌,带领着许多乡亲走上脱贫致富路。(安顺日报全媒体记者胡典 文/图)
(责任编辑:卢仕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