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群英谱】用“绣花”功夫书写山乡巨变——记镇宁简嘎乡党委书记饶思红2

2018-06-28 09:38:10    来源:   安顺日报社      作者:伍水清 胡典

 “要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这已成为一位扎根基层15年的党员干部的口头禅。先后辗转于镇宁自治县四个边远乡镇工作的他,无论岗位如何变迁,都以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良好作风在群众和干部的“心坎”扎了根,他就是镇宁简嘎乡党委书记饶思红。他将每一滴汗水都抛洒在脱贫攻坚这片热土上,用“绣花”功夫苦干实干兑现了“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誓言。

简嘎乡百香果种植基地.JPG

简嘎乡百香果种植基地

  察民情、听民声,理清发展思路

  2016年5月,饶思红第一次踏上极贫乡镇简嘎乡的土地,这里的贫穷落后深深触动了他,交通闭塞、用水困难、语言不通、无产业无经济,许多村民甚至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饶思红深知,脱贫攻坚工作千头万绪,只有理清思路,才能事半功倍。

  1张桌子、若干板凳, 饶思红开始多次组织群众会、院坝会,通过“摆龙门阵”、聊家常、交心谈心等多种形式倾听群众声音,记下群众所想、所盼,组织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到村里的发展中来,积极收集他们的意见、融合发展思路。

饶思红(左一)走访贫困.JPG

饶思红(左一)走访贫困

  群众会、院坝会首先是凝聚了人心,怎样在脱贫攻坚中协助政府把产业项目落地,怎样把自己的腰包“装满”,群众心底里有了“谱谱”。“其实,这事我们一直在做。只有不断地向群众宣传动员,让群众吃透吃懂政策,真真正正得实惠,老百姓才相信你,才会跟着你走。”饶思红如是说。

  “我们愿意听饶书记的安排,他能给我们办事”“我们喜欢和饶书记打交道,他就像自家人一样”……这是乡亲们发自内心的话。

  在短短一个月里,自学布依民族语言的饶思红,每天早出晚归,挨门串户走访,与村支书、村主任、两委成员、老党员、退休村干、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进行交流,足迹遍及全乡每个角落。经深入走访调研,饶思红终于将乡情民意摸清吃透,现如今说起简嘎乡情况,饶思红如数家珍。

  就这样,在集合村党员群众意见、想法等基础上,简嘎乡脱贫攻坚发展计划和制度陆续成型,为简嘎乡的经济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饶思红(右中)组织村干部召开扶贫会议.JPG

饶思红(右中)组织村干部召开扶贫会议

  强班子、壮队伍,夯实党建基础

  “

乡看乡、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

  以前的简嘎乡,干部群众不会干、不愿干、不想干,有的干部甚至不讳言:“在简嘎可以几年不加班。”

  “党员干部是脱贫攻坚的指挥员,更是战斗员。要提振士气、自我加压、充满希望,淬炼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饶思红斩钉截铁地说。

  为进一步夯实乡级组织战斗“堡垒”,强化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好党建引领发展作用,饶思红结合简嘎乡实际,积极“出招”贯彻落实党建责任。不仅着眼于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强筋壮骨”、“强基固本”、“强身健体”,抓领导班子的“补钙式”建设、基层党建的“补血式”发展、基层组织人力资源的“输液式”供给,还完善机制,不断创新党建扶贫新思路,制定符合乡情实际的“1+N”工作法,通过“一对、二定、三赶、四快”四个步骤强化超常规的产业项目攻势,把落实工作任务情况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岗位、业绩大比拼”主题教育活动相挂钩,不断激发全乡干部职工的工作激情。

简嘎乡易地扶贫安置点.JPG

简嘎乡易地扶贫安置点

  “自从饶书记来到简嘎,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办事公正、处事公平,带领着乡党委班子成员一起梳理工作、剖析问题,全身心投入到简嘎这片脱贫攻坚土地上。”简嘎乡乡长王波谈起这位共事已久的同事说道,如今在饶书记的示范带动下,全乡上下一致,干部率先转变,那些曾经不会干、不加班的简嘎干部开始了在脱贫路上的“轮轴转”。

  “什么叫撸起袖子加油干?饶书记这样的就叫撸起袖子加油干!”磨上村村民王进峰说,“白天做事、晚上开会,上下奔波、走村入户,这都是他的工作常态,有这样的干部带头,我们都愿意跟着干。”

  “来简嘎驻村工作半年多时间,感触最深的是这支扶贫队伍的凝聚力,在饶书记的带领下,简嘎乡党员干部干事干劲都很足。”市扶投公司挂职简嘎乡党委副书记黄凯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刚到简嘎乡,就被乡党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所感染。

  如今,过去“不管不问”、“靠着墙根晒太阳”的简嘎群众自发成立起扶贫项目协调推进协会和群众议事小组,主动建立干群沟通联结机制,赶着问题解决、倒逼干部干事,凝聚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简嘎干劲”。

简嘎乡养猪产业.JPG

简嘎乡养猪产业

  抓机遇、促建设,畅通脱贫道路

  交通是简嘎的“短板”,也是饶思红最关心的大事。

  “脱贫的路子千万条,但每一条都离不开交通条件的改善。”2016年,看到极贫主根源的饶思红坚持上争上跑和靠前指挥,带领全乡干部职工紧紧抓住省、市、县帮扶的大机遇,用一年的时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实现行政村无障碍通车全覆盖,8个村通村公路全部油化、硬化,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关节;首次实现出乡畅行无障碍,全乡唯一出口通道良简路第一次提升改造为等级公路,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旧况;首次实现通村公路建设、群众直接受益、睛天雨天无障碍通车全覆盖的交通“三个覆盖”。还创造了投入资金历史最大、修建里程数量最多、群众受益最大的交通建设“三个最”,让“晴天风沙满地,雨天望路兴叹”的简嘎交通成为历史。

  据了解,简嘎乡共建成通乡、通村、通组公路99.25公里,其中完成22.75公里的良田至简嘎公路从不足4.5米泥泞的烂路到6.5米柏油马路提级改造工程,建成从无硬化仅泥结石到4.5至6.5米宽的油路或水泥硬化33.6公里通村路,建成42.9公里通组道路,群众的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现在的简嘎,变化让我感到震撼。大巴车可以通过平坦宽敞的柏油路开到家门口,街道平整又宽敞,人行道还铺设了地砖,出行已不是问题了。”返乡归来的磨上村村民黄逍雨面对家乡的骤变如此说道。

  简嘎乡乡貌不断“骤变”,让极贫乡镇的群众看到了希望,全乡两年来超过30%的外出务工群众选择回乡创业就业。

饶思红(右一)在田间查看百香果的长势.JPG

饶思红(右一)在田间查看百香果的长势

  重项目、显成效,发展产业支柱

  “脱贫攻坚,首先要知道该扶谁、谁来扶、怎么扶。”饶思红说,简嘎乡整体脱贫攻坚思路需跳出单纯“农”字思维,着眼全局系统谋划,闯出一条产业扶贫道路,让一系列好项目覆盖全部贫困村、贫困户,补齐脱贫短板。

  面对基础设施落后、村级经济空壳、产业结构单一、平台引领缺失、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等等一系列的现状,饶思红先后200余次深入至村、组、农户调研,并敢于排除干扰,敢闯敢试,积极加大上争外引力度,50余次带领干部群众远至省外、近到邻乡学习取经,充分调查研究、梳理总结并提出本乡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简嘎乡是无法看到超过200亩的连片土地的,这里大多是山地,土地贫瘠。经过与干部群众的商议,我们就因地制宜,依靠山地种‘摇钱树’、念‘山字经’,围绕‘山顶桉树成荫,山腰果林壮观,山下热果飘香’的理念,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发展模式,实施畜牧养殖和桉树、百香果、火龙果、蜂糖李等种植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饶思红站在播西村的路边观景台上,指着对面山头一片产业告诉记者。

  担任简嘎乡党委书记以来,饶思红主导完成了乡级融资平台、劳务公司、农牧专业合作社、城镇执法大队、布依语言培训班等一系列发展平台相继搭建,生态商品鹅养殖、生猪养殖、冷水鱼养殖、百香果种植等优势特色产业陆续落地,脱贫攻坚各类产业实现多个“突破”,形成了“村村有产业、组组有基地”的种养业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目前,全乡桉树种植面积已达19000亩,蜂糖李种植12500亩,火龙果种植完成1700亩,百香果种植在已建成200亩百香果基地的基础上,正在加快实施800亩,预计8月底全部挂果见效。建成标准化家禽养殖场5个,存栏家禽1万羽蛋鸡,出栏3.6万羽肉鸡、6000羽乌骨鸡、禽蛋产量240万枚。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8个,正在建设23个,共41个,建成投产10个,饲养9400头生猪,出栏1000头生猪。生态鹅养殖、冷水鱼养殖、肉牛养殖正在实施中。

  为官一任是否造福一方,“判官”是群众。用磨上村村支书李稳定的话说,“他不是我们村的人,但胜似我们村的人,村里喝的自来水能照出饶书记的影子、走的路有饶书记铺的砖头,贫困户赚的钱有三分之一是饶书记的功劳。”

  简嘎,在别人眼里是艰苦的,在饶思红的眼里却是干事创业的好地方,用他的话说:“山越深,我的心就越静,就能沉下心来为老百姓做点事,为简嘎的脱贫做点事”。(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胡典)


责任编辑: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