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紫云自治县,今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以来,始终把党建作为引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总抓手,不断创新思路,不断强化举措,扎实做好夯基层打基础工作。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目标,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一减四增一落实”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凝聚合力战贫困,奋力夺取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的胜利。
夯实组织基础 提供发展保障
今年以来,紫云自治县继续实施党员旗帜引领、基层战斗堡垒夯实、经济杠杆撬动、实施示范带动等“四大工程”,以发挥党建关键作用。促进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筑牢了党建阵地基础,着力打造一批集体经济试点村,逐步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广大群众增收致富。
为充实基层一线力量,紫云自治县抓好建强乡镇(街道)干部队伍、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派优用好第一书记、补充脱贫攻坚新鲜血液、增强脱贫攻坚一线帮扶力量等“五支队伍”以加强扶贫帮扶力度助力脱贫攻坚。
为提升治贫工作能力,紫云自治县强化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强化第一书记、强化县、乡、村脱贫攻坚干部、党员队伍等“四类人员”的脱贫攻坚专题培训,开展全县万名党员全员轮训暨“农村党员进党校”培训,并成立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积极开展讲习活动,增强教育培训和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半年来,全县已培训党员1100余人次,累计开展讲习活动160余场次。
为激发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激情,紫云自治县不断强化阵地建设、落实村级激励保障、实施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心关爱工程等,全面提高村(社区)办公经费,将人口数在3000人以上的非合并村的办公经费提高到每村2.5万元,将人口数在3000人以下的非合并村(农村社区)办公经费提高到2万元,城市社区办公经费提高到5万元。
今年,紫云自治县出台培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各村(社区)党组织积极借鉴塘约村先进经验,借助“双书记”和同步小康驻村干部帮扶力量,最大限度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大力推动“三权”促“三变”改革,灵活采取“支部+合作社/协会/公司+产业互助组+贫困户”模式,把村民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同时,在40个村分别注入100万元“红色股份”集体资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不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示范带动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目前已涌现出板当镇小寨关村、松山街道枫香村、白石岩乡湾坪村等一批集体经济示范村。
聚焦市第五届旅发会抓景区升级改造
近日,记者从紫云县城沿209省道往格凸河景区方向发现,公路沿线两边不少工人在栽植、管护花草绿木;公路两边的房屋也在分段进行立面改造等。
作为旅游发展大会观摩项目之一公路沿线生态农业观摩项目,惠兴高速板当段已栽植丹参300亩、巨菌草1400亩、葵花1200亩;209省道松山街道办段已经完成本地结桃管护及栽植面积700亩,葵花套种李子150亩;攀岩基地对面葡萄地已完成有效管护。观摩线路沿线枇杷、柑橘、红枫种植及抚育完成工程量的95%;目前,正在对209省道景观效果差的路段进行清理覆土及补植补种,完成量占209省道公路绿化的60%;正在对县城南环路、格凸河镇环岛、二关村长塘和落科村响水潭等重要节点进行景观打造,完成工程量的95%。
沿在建旅游公路进入格凸河景区,在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处,20多名工人正忙碌着接待大厅及其配套设施进行装修。从景区验票口至燕子洞步道处,不少工人正在搬石、挑水、挑沙、砌墙等的紧张有序的作业。据了解,格凸河景区升级改造是按照5A级标准进行,已于今年5月2日开始闭园施工。
随后,记者在帐篷酒店、格凸攀岩基地、亚鲁王城等建设项目处看到,机械在不停作业,数百名工人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同时,紫云自治县在公路沿线显眼地段和人流集中地带设置宣传栏、宣传牌,为迎接全市第五届旅游发展大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围绕乡村振兴 调结构抓产业
今年以来,紫云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目标,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一减四增一落实”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围绕红芯红薯、宗地花猪、生态家禽、蔬菜、食用菌、茶叶、精品水果等主导产业,迅速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出台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结合各乡镇(街道办)村寨的地理、气候特点进行分类,科学划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将调减的区域规划种植茶叶、蔬菜、中药材、经果林等优质产品,对全县162个村调减玉米种植全面摸底排查,组织各级农业技术员、本地“土专家”、“田秀才”对所涉及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赶场会、院坝会、群众会等形式,加大调减玉米宣传力度,同时,采取种植中药材每亩补助500元,其他高效经济作物每亩补助400元的方式,完成10.37万亩的玉米调减目标。新增以辣椒、西红柿、魔芋、菜类、瓜果类、豆类等为主的蔬菜种植3.5万亩,蔬菜累计种植10.25万亩次;新增以枇杷、柑橘、冰脆李、脐橙、蓝莓等为主的精品水果3.5万亩,累计种植面积12.48万亩;新增山豆根、丹参、葛根、前胡、薏仁米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2万亩;新增茶叶0.3万亩,优质葵花、菌草、饲草0.7万亩,食用菌800亩;落实红芯红薯种植面积1.5万亩,完成烤烟种植面积1.75万亩。农业产业带动贫困人口20509人。
聚焦产业发展“八要素”,围绕惠兴高速、安紫高速、209省道产业布局,对涉及乡镇(街道)找准定位,选准主导产业,以白石岩、火花、宗地、大营为主,快速推进紫云花猪、红芯红薯、中药材、食用菌四个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引导农户发展蔬菜(含魔芋)、食用菌、生态家禽等“短、平、快”产业。围绕相对连片坡耕地,采取合作单位投、财政资金补、争取项目帮、产业收益还,由合作单位先行全部投资栽种,见效益后以效益反哺资金缺口,采用种植成活后即可产生效益的已挂果或即将挂果的科技苗木,主要种植枇杷、柑橘精品水果5000余亩,涉及8个贫困村1847户6464人。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为蔬菜、红芯红薯、花猪等产业找订单,拓销路,通过校农结合、农超对接、西部对口帮扶城市促销,依托展销会、推介会、电商平台销售,目前,全县共签订农产品订单5295吨,完成销售4096吨,销售金额1770万元。采取“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市场价回收”和现金、土地、投工投劳、物资入股等多种模式,广泛吸纳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今年以来,共安排276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入股企业或合作社,争取到3580万元“特惠贷”用于产业发展资金,有67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签订利益链接机制,参与企业、合作社务工的贫困人口为7001人。
易地扶贫搬迁凝聚民心
近日,记者走进紫云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县城集中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设计美观整齐划一的楼房。
“党的政策就是好,不花一分钱,就能入住县城新房子。”来自火花镇九岭村的韦光华说,住新房是他一生中的最大愿望。
“我老家居住在大营镇联八村山上,那里吃水都困难,更不要说出行方便了。”搬迁户狄青荣说,为了养家糊口,他长期在外务工,今年,80多岁的父亲身体大不如往年,为了照顾父亲回到家乡。在边远老家,找点零工活路做都难,走远了又照顾不了父亲。现在好了,来到县城,打零工赚点小钱都要方便得多。
紫云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建房25栋747套,户型6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不等,计划安置搬迁群众714户3166人。
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安置区内规划配套建设幼儿园、社区医院、中心广场、小学、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等;规划新建能容纳1300人以上的紫云第六小学,并将原紫云第六小学改建为幼儿园。(安顺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