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进入收获的季节。西秀区七眼桥镇清水屯村辣椒种植基地,农民正在采摘辣椒,在另一边的大葱种植基地,几名农民正忙着除草,处处洋溢着繁忙劳动的场景。
谁曾想到,这个在一年前还大面积种植玉米的村庄,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下,立足当地良好土地资源,通过蔬菜种植、经果林种植、生态养殖、乡村旅游开发,正在走上农业产业发展的路子。
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分红、就地务工等方式,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
清水屯村位于七眼桥镇政府西南面,全村总人口3129人,一直以来,村民以传统种植业水稻、玉米为主,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严重制约清水屯村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清水屯村有部分农民也在搞农业经济作物,但大多零散不成气候,形成不了产业。”清水屯村村支书周飞介绍,一直以来,依着良好的土地资源,清水屯村有一定的农业基础,部分农户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发展蔬菜种植,但大多为“散兵作战”,形成不了规模,加上原本交通的闭塞,农业经济内生动力发展严重不足。
穷则思变,要带领全村实现整体脱贫,完成脱贫硬任务,留住劳动力、千方百计培育扶贫产业成为清水屯村村支两委的共识。
“要促使产业规模化,必须带领村民抱团发展。”张吉召、范成凯作为清水屯村致富带头人,他们一致认为,将村里的劳动力及农业生产要素整合抱团发展,是产业规模化的前提。
2017年10月,在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组的带领下,清水屯村鑫农丰民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贫困户采取土地入股合作社、资金入股合作社、劳动力投入合作社,三种形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加快脱贫步伐,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解决“空壳村”问题,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强调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要有资产整合,其次要有产业结构调优,清水屯村选择最先在土地的资产整合上发力。
说起前些年村子的状况,村支书周飞直摇头:“村里就是‘稻谷+玉米’,没有其他产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有些土地甚至被撂荒了。”
怎样解决“有田无人种”的问题?在村支两委的带动下,张吉召、范成凯两名致富带头人尝试通过村级合作社发展“合股联营”的模式,把村里的零散田块整合起来,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发展路子。
立足丰富的土地资源,在合作社的组织下,去年清水屯村全村流转土地500余亩,其中发展林下养鸡产业100余亩,种植辣椒、大葱等蔬菜300余亩。
时下,正是清水屯村的辣椒丰收季节。8月14日,在张吉召、范成凯两名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清水屯村辣椒种植基地,只见红溜溜的辣椒挂满了枝头。“今年我们村选择的辣椒品种是‘朝天辣’,虽然产量比一般的线椒要低,但价格要高上好几倍。”据范成凯介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他们有意识地选择“精特”的品种。
“辣椒不愁销,在辣椒种植之前,我们就已与西秀区绿野芳田农业公司进行了订购协议,等辣椒一上市,货车将开到田里采购。”张吉召介绍,现在辣椒不愁销,除了绿野芳田公司的保底收购,如果市场价高过保底价。他们还可以选择自主销售。
另外,在一旁的大葱种植基地,成片的大葱绿油油一片,两名农民正在地里除草。“大葱的产量比辣椒的要高,一亩地可达到5000斤以上,按照保底收购价0.85元每斤,一亩地收入可达4000元,一亩地产值比种植玉米要高出许多。”站在大葱种植地里,范成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后,土地的利用价值明显提高了。
在清水屯村林下生态养殖基地,只见成群的山鸡在梨子林树下快活地寻食。“今年村里养殖的鸭子已经出栏了一批,目前这批1500只生态山鸡正在热销中。”据张吉召介绍,村合作社采取经果林林下养殖山鸡,绿色生态,目前他们已与七眼桥镇金鸡农庄达成了初步订购协议。“如果高过保底收购价,我们优先以市场价出售”站在一旁的范成凯补充说道。
“现在我在村里的合作社务工,每天收入70元,一个月的收入接近2000元,比以前一亩地一年种植的粮食收入还高。”清水屯村村民李贵英告诉记者,自从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后,家里每月的收入比以前多了。
“当然,这些农民的收入,不只是务工劳务收入,每年他们还会参与收益分红。”据村支书周飞介绍,清水屯村通过“村社合一”发展规模农业产业后,合作社采取“721”的分成模式给农民分红,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到年底都会参与收益分红,改变了原来仅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单一收入方式,如今农民的收入来源增多了。
“下一步,我们将在七眼桥镇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机耕道与水利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把农业产业做大,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产业。”说起清水屯村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周飞表示,他们将按照七眼桥镇政府的统一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