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 农民富——平坝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综述    _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夺取全胜_安顺新闻网

2018-11-01 00:00:00    来源:        

  10月26日,已是深秋的黔中大地气温渐凉,但是在平坝区乐平镇大屯村食用菌种植基地,10余名当地群众正进行食用菌大棚内采摘、装箱、称重、装车、运输、分级……一幅热火朝天、井然有序的繁忙劳动场景。谁曾想到,这个一年前还大面积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的地方,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立足当地优势,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迅速走上了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发展的路子,并一跃成为全区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

  目前,平坝全区香菇种植面积达400亩,辐射带动全区5个乡镇、街道,实现年销售收入1981.992万元,净收益886.116万元。同时带动539户村民进行食用菌种植及从事相关行业,为种植农户年均增收3600元。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等方式,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增收致富有了盼头。

  今年以来,平坝区紧紧围绕打好春秋两季攻势,通过坚持“四个导向”对产业脱贫及结构调整进行精心谋划和部署推进,扎实推动全区脱贫攻坚和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革命性的重大突破,以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全面巩固提升。

  坚持导向调优结构

  平坝是传统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平坝西部山区玉米种植占据了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大半以上,成为平坝传统农业种植中的主导产业。如何更好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是平坝区新时期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大面积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改种其它经济效益高的农特作物,成为平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

  今年以来,平坝区认真实施“一县一业”规划布局,优化粮经种植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优粮食作物内部结构,提高经济作物占种植的比重,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玉米调减6.84万亩,主要以蔬菜、中药材、水果、烤烟等为主替代,其中调整种植蔬菜4.08万亩;调整种植中药材0.82万亩;调整种植食用菌400余亩种植大棚520个;调整种植水果0.88万亩;调整种植苗木花卉0.11万亩;调整种植牧草及青贮玉米种植1.26亩;调整种植烤烟0.6万亩;其他品种种植500余亩分布于全区各地。

  全区产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已建成优质稻基地10万亩、蔬菜12万亩、水果8.67万亩、茶园2.45万亩、中药材3万亩、烤烟1.43万亩,粮经比优化为30:70左右,发展规模养殖场286家。2018年,种植蔬菜23.8万亩,食用菌种植488亩;新增中药材1.1万亩,新增茶叶0.217万亩,新增精品水果1.67万亩;加快推进肉牛、生猪、肉鸡“代养扶贫”进程,种草0.76万亩,生猪存栏11.6万头,牛存栏5.2万头,家禽存栏133.7万羽;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4.09%。

  坚持目标调强产业

  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平坝区积极按照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玉米调减总体部署和安排,根据“五步工作法”和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结合“三个100%”和“五个到村到户到人”的要求,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产业脱贫攻坚小组,出台《安顺市平坝区脱贫攻坚总决战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制定蔬菜、茶叶、食用菌等产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优质米、蔬菜、中药材、水果、生态畜牧、食用菌、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推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建设。

  同时,为了更好地落实好工作机制抓责任,平坝区按照春风行动、夏秋攻势两项行动令作战部署,成立了产业脱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产业专班,全力推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建设,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建成蔬菜种植基地12万亩,复种面积达30.5万亩次,产量42万吨;茶叶投产面积达2.45万亩,全年采收920吨;家禽存栏75.72万羽,出栏肉禽221.72万羽;建设食用菌大棚43万平方米,种植食用菌1100万棒;优质米种植面积10万亩,建成省级粮油加工龙头企业5家,以优质稻基地为依托的优质米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产业链初步形成;培育50至200头存栏规模肉牛养殖场10余家,牧草种植4万余亩(含饲用玉米);大力推进生猪代养家庭牧场建设,解决农户养售之忧。

  全区完成种植蔬菜23.8万亩(次)(其中村集体合作社、大户种植链接贫困户种植蔬菜6.52万亩);食用菌栽培大棚520个;中药材种植新增1.1万亩;茶叶新增种植1300亩;精果林新增1.67万亩;优质米移栽大田面积9.5万亩;烤烟栽种1.3万亩;其他产业种植1.09万亩。受灾害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中玉米调减面积为6.84万亩。以产业子基金为抓手,全区已建成养牛场19个,进牛600头;以安顺德康农牧有限公司为支撑,在全区建设50个代养家庭农场,年出存栏生猪3.2万头;以清镇温氏畜牧有限公司为平台,推进建成养殖小区9个,投入使用7个。全区产业布局发展基本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有效助推了全区脱贫攻坚。

  与此同时,实现了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人口参加合作社、合作社实现技术团队覆盖的“3个100%”。

  坚持市场调优效率

  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发挥经济效益。平坝通过围绕农超对接,切实抓好产品销售,并积极开展农产品“泉涌”行动,全力推动“安货出山”,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机遇大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

  平坝区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平坝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于今年5月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营运以来,辣椒、大葱、茄子、黄瓜等各类发往长三角、珠三角及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的蔬菜就达到了23000多吨……现在,随着平坝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成功营运,平坝区的35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8家家庭农场和30余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将“握紧拳头”,“抱团”出区,直接对接长三角、京津沪、粤港澳大市场,成都、重庆、武汉等周边区域大市场和中心市场,积极扩大了该区农产品销售范围和销售渠道。

  特色产业规模壮大起来了,生产发展起来了,如果市场销售跟不上,产品出现滞销,就会影响产业脱贫乃至脱贫攻坚的大局。

  该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投入使用,有效整合了平坝区农产品资源,为平坝农产品交易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流通平台,对推动平坝全区农产品走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带动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高种植收益。

  平坝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成功只是平坝区积极探索创新完善产销对接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产销对接工作机制探索中,平坝积极开展电商扶贫,引导贫困村种养和经销大户、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农产品线上线下立体式产销对接体系。

  “农村互联网超市”是平坝区于2017年7月创新搭建的一个农村电商平台,与一般的农村商品超市不一样,记者在店内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一间4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内,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就可以实现当地农产品的卖出与发展农业产业需要的物资的买进。

  据平坝电商办相关负责人赵尚平介绍,平坝“农村互联网超市”项目采取区、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动模式,在平坝城区设置一个县域运营中心,主要负责农特产品的品牌包装及在全国各大网购平台的上架及推广,乡级平台主要对县区内各村农特产品信息收集,并对网上的订单发货,村级平台则主要负责对扶贫农特产品进行收购。

  蔬菜、瓜果等鲜活农产品由于易腐烂、难储运,受市场、信息、气候等因素影响大,容易出现局部地区个别品种“卖难”。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早在2014年,平坝区就积极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投资2000万元,并整合区内相关资源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平坝区喜焱农特产品电商配送有限公司,专门经营农特产品配送、冷藏保鲜、畜禽加工、蔬菜种植、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及农资产品、日用百货等。

  坚持创新调活机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平坝通过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新模式,引导农民建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模生产基地,不断探索股份合作制、二次返利、利益共同体等更趋紧密的合作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在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中,平坝调整农村“三权”促“三变”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发了《2018年平坝区持续推进农村“三权”促“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全区9个乡(镇、街道)30个村“三权”促“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实现改革试点工作乡全覆盖。截止目前,全区“三权”促“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实现乡镇全覆盖,开展合作项目38个,累计分红1550.3万元,农民股东参与“三变”改革增加收益1531万元,其中,贫困人口增加收益657万元。

  同时,下发了《2018年平坝区全面推广“塘约经验”深化农村改革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今年上半年,全区81个行政村推广“塘约经验”试点工作,占全区行政村(社区)的100%。“塘约经验”“3:3:4”收益分配模式得到了充分认可和广泛借鉴。全区9个乡(镇、街道)80个行政村49953户完成实测面积406826亩,占全区目标任务的97.68%,完成全区农户公示签字率95.9%、承包合同签订率95.5%、“一户一档”归档率95.8%、承包经营权证颁证率95.2%、总体完成数据库率98.7%。

  机制的进一步“活”起来,为农业产业的深化调整提供了有效保障,为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斌)

(责任编辑:陈婷)

责任编辑: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