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 天高云淡,叶黄果熟,又是一年丰收季。
走进普定,韭黄、食用菌、肉兔、茶叶、蜂蜜等高效农业产业在穿洞故里、幸福普定开花结果,遍地飘香,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在经历春生、夏长、秋收后硕果累累,完美演绎一首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小康曲”。
今年来,普定县聚焦产业发展“八要素”,推动产业扶贫助增收,依托“一村一公司”全面推进扶贫产业发展,主导产业“生机盎然”,建立扎实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已实现所有计划脱贫户都得到产业项目扶持,所有贫困户与村级公司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利益联结。
今年,普定县已新增种植韭黄5.06万亩,累计完成种植6.86万亩,剩余种植图斑预计11月底移栽结束,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次。食用菌基地已完成大棚主体建设1800亩,建设食用菌大棚3200栋(每栋240平方米),已投入菌棒500万棒,累计销售近400万斤,销售收入近1200万元。养殖产业累计出栏肉兔120万只,生态家禽出栏170万羽、出栏生猪20万头、肉牛0.85万头。
产业发展“生机盎然”
“农业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和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今年来,普定县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把农业结构调整和贫困户增收致富有机结合,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思路,除了首推10万亩韭黄种植外,食用菌、茶叶、养兔三大主导产业及辣椒、南瓜、蔬菜等相关农业产业也是遍地开花。
在普定县化处镇水母河流域焦家村,30余名工人正聚集在韭黄地里收割韭黄,干劲十足,场面十分热闹,收割、捆扎好的韭黄在装框后被运往加工车间进行清洗,而在加工车间里,另外30余名工人则分工协作,按照工序认真清洗韭黄,再将洗干净的韭黄摆放到架子上沥干水分,等待装箱发货。
据介绍,今年水母河流域农业示范园区迎来了韭黄的首次收割。在园区内,首次收割的这批韭黄大约有8000斤左右,在清洗包装结束后,收购商将连夜运往浙江,进入当地的超市和农贸市场进行销售。
“我们从浙江过来,从去年就在这边开始收购,开始合作了,普定的韭黄品质高质量特别好,因为现在我们公司的两个市场基本都供不到货了,所以我们直接过来收购韭黄有多少我就收多少。”来自浙江绿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晓枫介绍,到普定收购韭黄一年多以来,普定韭黄在浙江市场非常受欢迎,常常供不应求。
这一次的收割实际上是拉开了园区韭黄收割季的一个序幕,即日起至春节前,园区内每天都将是这样繁忙的丰收景象,而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和熟练程度提高,每天的发货量将与日俱增,最大限度满足各地收购商的需求,销往浙江、广东、安徽等地。
“焦家村种植韭黄7000亩,带动村里107户农户就近务工,增加务工收入的同时,每年韭黄总产值的5%给村里土地入股的农户分红。”张振刚告诉记者,最近是水母河流域农业示范园区的首次韭黄收割,收割、捆扎好的韭黄在装筐后被运往加工车间进行清洗。
据了解,水母河流域农业示范园区种植韭黄11000余亩,自去年底开始种植韭黄以来,每年可以割三次,初步估算,每亩地一年可产韭黄7800斤至8400斤左右,以当前每斤5.5元的单价计算,每亩可实现经济收入4万元左右。韭黄的丰产丰收和稳定的销售渠道让农户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更为农户发展韭黄产业增添了底气和信心。
今年来,普定县10万亩韭黄种植采取多品种、分区域、分批次的方式“梯次”实施。目前以水母河流域(化处镇)为核心示范区,完成示范种植韭黄5000亩,带动全县12个乡(镇、街道)完成韭黄种植6.86万多亩;2018年8月,普定县化处镇因为韭黄产业发展示范效果好,被国家列入中央财政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贵州省8个示范镇),连续支持三年,每年获得了国家奖补资金2仟万元。
韭黄仅仅是普定产业结构调整中其中一个主导产业,普定县除了抓好“韭黄、茶叶、食用菌、养兔”四大主导产业外,种植方面还发展莲藕、香葱、辣椒,养殖方面继续发展养猪、养鸡、养鹅、养蜂等产业。去年,普定县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15度以上水源涵养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完成梭筛桃、冰脆李等经果林种植18.8万亩;在各乡镇(街道)建设1个种植示范基地,累计种植蔬菜24.47万亩,累计产量40.39万吨,销售额8.5亿元。立足地方特色,在每个村发展20户以上贫困户集中养殖点1个。
村级公司遍地开花
在普定县定南街道办陇黑村高效蔬菜基地里,一条条色泽亮丽、外形饱满的黄瓜挂满藤蔓枝头,村民们正忙着将其采收。村民孙吕从村里黄瓜采收开始就一直在这里务工,负责将采收回来的黄瓜打包装箱,看着能赚钱,便把父亲和妻子也叫了过来一起在家门口“上班”。
孙吕告诉记者,每天打包数量多的时候大概能挣两百多块钱,数量少时候也有一百多块钱,为此,自己把老爹和媳妇都带过来给他们打包,我们一家三口都在村里干活,在家附近肯定比在外面好得多,离家又近,家里有点什么事随时都可以回家。
陇黑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为加快村民脱贫步伐, 2017年来,陇黑村借助“一村一公司”的政策发展契机,因地制宜以高标准建设了310亩的高效蔬菜种植基地,发展种植黄瓜、茄子、西红柿,项目辐射整个村。两年来,经过村级公司的精心管理,蔬菜基地收益一年比一年好,今年总产量预计在1800吨。而像孙吕一样在基地里务工的村民每天都有30余名。
“今年我们的黄瓜和茄子都是7月中旬就上市的,一上市到现在 陆陆续续的卖了几个月,截至目前,我们现在销售额已经达到30多万元,仅我们的人工工资每天就是六千左右。” 定南街道办陇黑村村主任孙同富说道。
“安顺的生态环境好,土质是生态型无污染,同时水源好,气候也好,所以这里种植出来的蔬菜是一流的精品,就陇黑村种植的蔬菜我们都是全部收购,这段时间每天基本都在发送两车以上,至少每天的量也有30吨,到达‘两广’后两个小时就可以卖掉一车货。” 来自广西的收购商姚志军说道。
目前,陇黑村在村级公司发展产业的带动下,形成了村支两委紧紧围着群众转,群众围着公司转,公司围着市场转的格局。产业发展的兴旺也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在普定,像陇黑村这样通过“一村一公司”发展模式从“空壳村”实现全部“脱壳”的村子共有87个,“一村一公司”发展平台的搭建,让百万启动资金成为村级公司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和在选择发展产业上充足底气。
据了解,为加快农村改革步伐,补齐村集体经济短板,助推产业脱贫攻坚,近年来,普定县积极探索“一村一公司”产业扶贫路径,整合资金1.72亿元,对全县每村(居)投入100万元成立产业公司,按照县级总公司指导、乡级分公司把关、村级子公司经营的方式,创新发力做大“蛋糕”,让产业发展结出累累硕果,激活了农村经济活力,有效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
目前,全县172个村级公司中有资产经营型31个、资源开发型19个、产业带动型87个、服务创收型22个、异地置业型13个。12个乡镇均建设有规模达2000亩的蔬菜基地一个,172个村均建设有规模200亩以上的产业发展示范点一个,产业发展直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借助“一村一公司”发展平台,夯实农业实体经济,普定县村级公司成立以来,产业覆盖农户共19699户56331人,其中贫困户8718户25146人。同时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村一公司”也成为普定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利益联结助农增收
走进普定县补郎乡翁卡村种鹅基地,到处都是群鹅挪动的身影,小河里,鹅群时而悠闲轻游,时而钻进深水处来回戏水。小河边,三五成群的种鹅正享受着清晨的阳光,并不停的低声细语,随着记者的走近,几千只白鹅仰天长鸣。
翁卡村位于补郎乡北部,距县城35公里,属于一级边远贫困村,辖14个村民组,共818户3546人,目前,尚有贫困人口171户532人,贫困率为15%,翁卡村属于边远贫困村,交通不便,土地广种薄收,山高地陡、生活环境艰苦。
去年底,补郎乡引进贵州城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翁卡村种鹅养殖,发展订单种鹅养殖4000羽,本批种鹅即可为该村村级公司创利50万元以上,目前该基地已经投入资金约250万元,种鹅主要以村公司养殖为主,待村集体公司养殖条件成型后,即可引导群众一起养殖,届时,将可带动289户贫困农户及辐射补郎乡群众养殖商品鹅及种鹅。
“现在每天产蛋已经达到了300到400枚,鹅蛋产出来以后我们就送到孵化车间,孵化车间经过30天以后就成了鹅苗,鹅苗我们现在不愁市场的销路,我们这个市场订单已经达到五万枚。”挂职补郎乡党委副书记的江富全告诉记者,经过我们在江苏、安徽的考察,很多较大的养殖公司听说我们有鹅苗后,立即表示要定购50万以上鹅苗,而我们基地的鹅苗生产还未达到规模,下一步准备将种鹅基地养殖规模扩大到10万羽,以满足市场和周边贫困户需求。
为了扩大规模,又带动大家一起养鹅致富,孵化出来的鹅苗,翁卡村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将鹅苗先发放给村民养殖,并提供技术支持,打消养鹅顾虑,待鹅产生效益后,保底给村民回收,再扣除成本,让更多贫困户有利可图。
“我们初步算一下,养一只鹅一个贫困户只要按我们的技术规范来养,那么一只鹅最少保底有一百块钱的收入,如果一个贫困户养50只鹅,这样他就有五千块的收入,如果养了一百只,他就有一万块钱的收入,所以这个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确实是非常好的一个朝阳产业。” 江富全说道,我们准备下一步的发展达到十万只规模,村公司的利润可以达到将近一千万,如果说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来通过我们发放鹅苗来喂养,带动农户及贫困户的总收入可以达到一千万。
目前,翁卡村已经建成种鹅大棚、储存室、孵化室、脱温室等相关设施设备。在种鹅基地旁孵化车间,15个孵化室整齐排列,第一批种蛋已经开始孵化。
产业发展,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接市场。普定县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利益联结全覆盖,村公司发展产业与贫困户利益紧密联结,提升了群众对产业调整和脱贫攻坚的满意度。
在推进退耕还林全覆盖工作过程中,鼓励农户发展林下养殖、林下套种经济作物等“以短养长”产业,普定县政府按每亩200元的标准对农户进行补助,对非林下种植产业分不同品种进行种植补助。
在农业畜牧养殖方面,普定县政府对每户贫困户扶持5000元养殖发展基金,以"133"养鸡、"133"养猪、"10+2"养兔等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全县所有贫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对不具备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政府扶持的5000元产业发展资金可通过入股村级公司进行集中养殖,实现保底分红800至1200元。
此外,普定县还采取“特惠贷”入股企业发展生产模式,完善金融利用联结机制,2017年,全县参与企业经营的“特惠贷”有495笔2475万元,已实现分红500余万元,今年,各村村集体公司分红仪式也在陆续开展。
春华秋实,丰收满仓。目前,普定县各类产业丰收还在继续,该县也在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生活富裕为根本,全面推动农业农村转型升级,砥砺前行,谱写产业发展新篇章,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普定县计划建设通村通组公路751个项目936.25公里。
截止目前,完成路基565个项目698.48公里,混凝土路面414个项目462.35公里,在建项目210个353.6公里,在10月底前可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至少通一条硬化路。
实施连户路硬化124.9万平方米,已建成76.97万平方米,完成目标任务61.62%,预计11月底实现全覆盖。
全县已基本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为提高保证率,按原户户通要求,正在推进需要提升和巩固的项目25处,目前工程进度89%,预计10月底前全部建设完成,有效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
2017至2018年共投资1.7亿元全面提升农村用电质量,完成目标任务的75%,预计11月底全面完成升级改造工作,建成小康用电示范县。
普定县162个行政村已实现宽带、移动4G网络覆盖,今年累计投资5280万元强化网络深度覆盖,预计12月份完成各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按照庭院硬化全覆盖目标实施农村庭院硬化34592户102.6万平方米,已完成25926户81.6万平方米,完成目标任务的75%,预计10月底全面完成。
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十三五”时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201户14201人,已于2016、2017两个年度组织实施完毕(其中:2016年实施1057户4429人,2017年实施2144户9772人),已全部实现搬迁入住;2018年因地质灾害新增易地扶贫搬迁计划47户195人,目前已建成安置房47套,已启动分房入住,预计年底前实现全部入住。
在后续保障工作中,该县大力实施“培训就业强化”工程,实现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充分统筹各类培训资源,以就业为目的,以增收为导向,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市场需求,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农民(市民)讲习所等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培训,采取“输出去、引进来、就地转”的就业方式,多措并举、多轮驱动落实就业。
大力实施“产业扶持提升”工程,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依托县域“韭黄、茶叶、食用菌种植和肉兔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村级公司优势,有效引导搬迁群众将原迁出地耕地、林地进行流转或入股企业(村级公司)经营发展产业,让搬迁群众迁出地有产业和产业有人管、有收益,助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大力实施“组织建设夯实”工程,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强化社区管理,配齐配强管理人员,长期开展走访帮扶,确保搬迁群众在迁入地就学、就业、就医有人管,低保、医保、社保有人办,遇到问题有人解,矛盾纠纷有人调,着力增强获得感、提升满意度。
全力夯实 住房教育医疗“三保障”
按照应改尽改的要求,全面排查出应改危房户5469户,危改开工5202户、开工率96%,竣工4440户、竣工率81.3%;三改开工4091户、开工率81.2%,竣工3852户、竣工率77.8%,预计11月中下旬全部改造结束并搬迁入住。排查出应整治老旧住房1760户,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11月底全面实现安全住房有保障。
严格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完善资助服务体系,2018年以来共落实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各阶段教育扶贫资助7870万元,实现贫困人口入学应助尽助;认真贯彻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按照行政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卫生室建设全覆盖要求,今年启动建设卫生室100个,已完工78个、装饰装修16个、主体施工6个,预计11月底前可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实现卫生室建设全覆盖;普定县已全面建立健康扶贫医疗保障救助政策制度,按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90%的要求推进各项工作;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合(保);按照“三定两加强”原则,对患有七类13种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集中救治。
责任编辑: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