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普利乡:半乡花椒半乡茶 _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夺取全胜_安顺新闻网

2018-11-13 00:00:00    来源:        

“半乡花椒半乡茶”是关岭自治县普利乡打造的产业发展理念,根据地质、气候等条件,以花椒、茶叶为主导,着力打造“一园两小区”,“一园”即万亩生态茶园,“两小区”即花椒种植区与牧草种植区。

初冬暖阳,在普利乡月霞村的茶叶种植基地里,村民们紧锣密鼓地插着茶苗。这一叶一叶的绿,未来将在这片沃土之上,向阳而生,长出脱贫致富“茶”。

记者矮着身子,走进茶地。在这数百亩的茶苗基地,平均每天都有百余人务工。村民杨兴惠就是其中一员。在她四十多年的人生里,头一回成为“上班族”。“家里的土地都流转给合作社发展产业,每亩每年可获得350元的流转费。而自己在合作社务工,每天八小时,日薪70元,加班费每小时10元,一个月有2000多的收入。这一个月的工资抵得上原来种地一年的收入。合作社的负责人还说,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农户,盈利之后,每年还有30%的分红。”说到生活上的改变,杨兴惠一脸的满足。

据了解,月霞村村支两委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0万元,发展茶叶种植,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普利乡东关村致富能人郭启平创办的关岭东关生态茶叶有限公司抱团发展。公司负责技术指导、产品管理、市场运作,合作社负责流转土地与务工人员安排调度。“月霞村的茶叶产业,采取与公司共赢的发展思路,依托公司科学的种植技术、熟练的管护经验和成熟的市场渠道,为村里的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提升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未来产生盈利后,公司占分红的40%,合作社占60%。其中合作社的60%又将采取‘1234’的模式进行再次分红,即贫困户占10%、村集体占20%、土地流转户占30%,剩下的40%作为产业后续发展资金。村里的贫困户的土地基本都流转给合作社,他们的收入也将由四部分组成,即‘务工工资+土地流转费+贫困户分红+土地流转分红’,多种类的收入保障了贫困户的有效脱贫。”月霞村驻村干部王波告诉记者。

离开月霞村,记者来到普利乡的长田村。提到长田村的茶叶,在普利乡可谓众所周知。100多亩古茶树在长田的山野之间生长了百余年。茶,与长田人有着分不开、割不断的联系。上世纪70年代,好茶爱茶的长田人又种植了2000余亩茶树,距今也有40余年。爬到茶山上,看着漫山遍野的古茶树、老茶树,长田村村主任韦恩才感叹道:“看到这些茶树,就想起儿时看着父辈们种茶的情景。”

月霞的茶,初生晨露,向阳生长。长田的茶,蹉跎岁月,光华流传。一朝一夕之间,普利乡万亩生态茶园的构建目标跃然纸上。据普利乡乡长龙柏臣介绍,目前,普利乡长田、东关、月霞、大地、南亚5个村的茶叶种植面积就已达到4000余亩,且还在不断增加。其中,长田、大地、南亚都有普利古茶树。他告诉记者:“普利乡的茶叶在古代就是永宁贡茶的一个供茶点,马马崖古壁画上就有壁画依据。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到普利考察时就称赞过普利古茶树为基因之库、品牌之魂、产业之基。种茶,能为老百姓带来长效、稳定的增收。”

在普利乡普利村的花椒大棚育苗基地里,农户们正在新建的大棚里放置育苗营养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杨成,不仅自己与重庆江津的好朋友合股带头种植了1800余亩花椒,还主动加入合作社,协助合作社发展了2000亩花椒,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与日常管理。“在外面学了经验,长了本事,就想带头给村里干点实事。合作社发展的花椒产业产生效益后,合作社占利润的40%,土地入股的农户占40%,村集体占20%,乡亲们从务工和分红上都能有所保障。”杨成告诉记者。

记者走到育苗大棚里,今年3月份培育的花椒苗,已没过膝盖。来自“中国花椒之乡”重庆江津的张向睿是杨成邀来的股东,同时也是花椒种植的专家,主要负责育苗、栽种及后期加工的技术指导。在他的技术指导下,普利村的花椒育苗存活率达到了100%。“基地培育的花椒品种是九叶青,苗先在土层里生长至10公分后,移植到营养杯培育,长至30公分就能连同这个可溶解杯体一起种植到山上或田里,存活率能达到100%。”张向睿告诉记者,一亩地可以栽种74株花椒,采取矮桩切枝技术,方便管护与采摘,到丰产期每一株能够产出20斤花椒,而今年关岭本地的花椒最低批发价为12元一斤,效益相当可观。他说:“预测5年后,就会普及普利村90%以上的家庭,大家一起种植花椒,把花椒做成普利乡的大产业。”

半乡花椒半乡茶,一园两区创生态。在脱贫攻坚产业调整的道路上,普利乡用自身发展思路与实际行动,构建了一个生态农业与经济产业相结合的全新普利,勾勒出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蓝图。(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智)

(责任编辑:胡晓)

责任编辑: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