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关岭自治县断桥镇的各个村级合作社,纷纷喜交一年的产业发展成绩,将产业扶贫的“红利”落实到每一户贫困群众身上,而贫困群众脸上泛起的笑容,即是对产业扶贫成果的最好诠释。
“分红啦!分红啦!”一大早,德兴村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便来到村委门口。村里的贫困户罗正云今年已经58岁,因病致贫的他拿着分红的700元,高兴得难以言喻。“这钱拿来买肉买货,在新家过个好年!”在与他的谈话中,记者了解到罗正云家原来住的是烂土房,而长期生病导致家里穷困潦倒。2017年,他家的土房因无法进行原址危房改造,符合异地重建的标准。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烂土房,罗正云住上了新房子。“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我才住上了新房。现在合医、养老都有保障,年底合作社还有分红,生活上获得了极大的改善。”说起变化,他激动无比。
“等我们村的生态黑猪产业扩大了规模,以后效益会更好!”德兴村村支书杨国华说道。据他介绍,德兴村全村501户2184人,其中贫困人口109户375人。2018年1月,德兴村村支两委利用78000元的“短平快”扶贫资金及2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发展生态黑猪产业,引进第一批种猪90头,目前产仔后发展至150余头。“刚开始销售就卖了14头,平均每头180斤,每斤15元。预计一年正常出栏量为300头,预计毛收入达75万元,纯利润达21万元。我们养的猪不喂饲料,只喂玉米,保证其肉质的优良品质。”说起合作社养殖的生态黑猪,杨国华连连竖起大拇指。“目前,猪圈基本已经饱和,下一步村支两委计划将猪仔交给农户喂养,农户自愿报名后,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符合喂养标准的农户,将对猪仔进行称重并记录,农户需要按照合作社的规范养殖标准去饲养,待猪出栏后,扣除猪仔重量后,剩余重量的20%归合作社,农户占80%。”说起未来养猪场的规划,他开心的笑了。
在断桥镇的八一村,同样举行着年底分红。“今天分红的700元,一部分是蔬菜育苗大棚的收入,另一部分就是村合作社精品水果项目套种的‘短平快’项目西瓜种植的分红。”八一村驻村第一书记朱兴寅向记者介绍着。据他介绍,去年八一村在精品水果基地里套种了40亩的西瓜,产出的5万斤全部销售完毕,获利4万余元,全部分红给贫困户。
一直以来,八一村村民依托气候优势,主动发展经济产业,超过一半的农户种植早熟蔬菜。但碍于自身育苗技术不足,菜苗种植后死亡率较高,一旦菜苗死亡,将耽误20余天的种植时间,从而影响一季的蔬菜收入。为了切实保障群众利益,鼓励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关岭自治县农业局在八一村建设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蔬菜育苗大棚基地,而村支两委利用42万元的项目申报资金建设配套设备。“蔬菜育苗大棚于2018年的11月开始运行,为了更好地保障群众利益,村合作社与本村的育苗能手郑仕伟合作,运用其科学的育苗技术来保障菜苗的成活率,每年他需支付保底租金15000元,育苗超过100万株后的部分,再拿出30%的利润给合作社,‘利润+租金’将按照‘721’的模式分红给贫困户,即贫困户占70%,合作社占20%,村集体占10%。我们分红的一部分金额就是今年15000元租金,待今年年底蔬菜育苗大棚项目还要再分红一次。”
据了解,吹响脱贫攻坚号角以来,断桥镇结合实际,将全镇9900亩传统低产作物全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用于种植优质牧草、蔬菜、发展经果林和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其中,优质牧草2000亩、蔬菜1300亩、青贮玉米1000亩、其他杂粮1100亩、经果林4500亩。
断桥镇积极引进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由该镇作为实施主体,通过争取扶贫专项资金320万元,拟先建设11个生产大棚、3个冷库及相应配套设施,带动“合作社+农户”年产规模达到100万袋以上。同时,依托气候优势,培育断桥精品水果。在管护好已实施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2.22万亩的精品水果的同时,打造以脐橙、枇杷、椪柑、桃子、李子、红心柚、矮晚柚等多种水果种植为主的精品水果产业布局,实现种植面积1万余亩,投产近3000亩的产业覆盖带动。实现户户可增收、人人可受益。
目前,全镇全年蔬菜种植产业规模达2.4万余亩,可供蔬菜5.9万吨。“村社合一”合作社已实施精品水果种植4000余亩。2018年全镇村合作社兑现分红42.2794万元,覆盖贫困户1077户,户均分红392元;发放务工费用达128万余元。(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智)
(责任编辑: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