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伴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市目前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彩虹社区开始了新的一天……社区公园里花坛半围的健身区,居民们正在早锻炼;社区旁的启新学校,孩子们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跑进学校大门;社区卫生院,医生正在为几位社区群众看病,护士忙着给需要输液的患者配药;社区工厂内,工人们正忙着生产;社区创业街,几十把大红伞一字排开,一些小区群众在这里当起了小老板;距离社区4公里外的豪德·安顺国际商贸城,彩虹社区贫困户创业者带着社区其他贫困群众正在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着。
这是彩虹社区1000多户600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迁一年来融入城市、生产生活步入正轨的真实写照。
不愁吃穿
“愁吃愁穿,是贫困。我们都脱贫了,吃穿用都没问题。”一大早,何世芬就拿起扫帚在彩虹社区小区广场、道路上忙碌起来。
55岁的何世芬告诉记者,她一家三口从岩腊乡青杠坡村搬迁到彩虹社区后,老家的田地不方便种,都流转给了村合作社。因为暂时没有收入,和其他人家一样,他们家每个人都领到了政府发放的1500元一次性临时生活救助金。
安置下来后,何世芬丈夫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社区就安排她在社区做保洁,工资每月1800元。“自己有了收入,就不担心生活了。我儿子现在在江苏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收入也有3000多元,我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一年前,班玉娥一家还居住在杨武乡大屯村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里,但现在,一家四口住的是80平方米的小区单元楼,生活也今非昔比。
“吃穿肯定不愁,但要快点富起来,还要再努把力。”上午11点,班玉娥提着一袋米、一些干菜回家,记者随其上楼。回想原来的生活,她说:“我和丈夫原本一直在老家务农,前年决定到浙江打工,可惜没挣到多少钱,为了搬迁的事就赶回来了。”
“我丈夫在平坝建筑工地上干活,每天150元,这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班玉娥说。此前,因为第二个孩子还小班玉娥没有上班,现在孩子6岁了,正在社区旁的启新幼儿园上学,上初中的孩子平日都是住校,38岁的她很想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保障全有
勤快的班玉娥将自家打扫得干净、舒适又温馨。客厅里,电视机正上方挂着一幅组合照片,有老家旧房子、社区新房子和满脸笑容的全家福,组合照上写着一句话:“感恩党中央,感恩习近平总书记。”班玉娥高兴地说:“这是我们的内心话。”
“来的时候,搬迁新房已经装修好,窗帘、沙发、电视机、茶几、电磁炉、电饭煲都配齐了。党委政府考虑得太周到了,让我们拎包就能入住。”班玉娥说,“原先,一家人挤在破旧的老房子里,现在,有三个卧室,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房间,住着安全又舒服。”“房子没出现过什么质量问题,就算有点水电方面的小问题,打个电话到社区服务中心,就能马上解决。”
“您安心输液,有什么事就叫我。”在东关卫生院彩虹社区分院输液室里,护士细心地为杨兴荣把“吊针”打起后,对他嘱咐道。69岁的杨兴荣患了心肺感染疾病,每天到社区卫生院治疗结束后就能回家,他觉得非常方便。
据介绍,彩虹社区卫生院基本能满足搬迁群众诊疗就医和康复的需要。同时,建立了搬迁群众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制度,推进搬迁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彩虹社区安置点家庭医生全覆盖。
“能在城里读书,我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肖思佳跟着父母搬到彩虹社区后,就在社区旁的启新学校上学,肖思佳表示,要努力学习,让在外务工的父母少些牵绊。
与肖思佳一样在启新学校上学的还有681人,他们80%以上是搬迁群众子女,和肖思佳一样,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入学。此外,紧邻彩虹社区的还有启新幼儿园,260名幼儿实现入学,大多数也是搬迁群众子女。
就业创业
4月1日,63岁的彩虹社区居民梁文秀应聘到社区内的安顺黔闽塑胶电子有限公司上班,如今已经能熟练掌握耳机配件拼装操作。与她在一起上班的还有170多人,且大多数是年龄偏大的妇女。
梁文秀说:“我们一家人都很积极向上,女婿在广东打工,女儿在老家杨武平田学校食堂上班,孙子在启新学校读初二,成绩很好。我家老头子有骨质增生动不了,我就出来上班。这个是手上活,光计件一个月就能挣1800块钱。”
要实现“搬出新天地,移来好日子”,45岁的伍仁华选择的道路是创业。经过一年的市场摸索,伍仁华选定了一次性水晶餐具包装,即购进散装餐具,真空包装成餐具套装后推向市场,同时还代理硅藻泥、开关插座等几个产品。目前,这个从杨武乡顺河村冷水组搬迁到彩虹社区的农家汉子已然尝到了成功创业的甜头,并带着8个来自彩虹社区的贫困群众跑起了销售业务。
“每月初进货,20天左右,产品就能卖完。”在位于豪德·安顺国际商贸城的生产车间内,伍仁华说,厂家发货速度太慢,我有自己办厂生产的计划,西秀产业园区和办事处很支持,正在协商给我提供厂房。“我自己做大了,也能带着大家一起致富。”伍仁华说。
在彩虹社区创业街,30多岁的刘建蓉忙着招呼客人。她说:“上有老下有小,父母都有残疾,三个娃娃都在启新学校和启新幼儿园读书,我在家里做点小生意,每天能赚100多块钱,我丈夫在浙江打工,每月收入五六千元,是家里的顶梁柱。”“原来,我们都在外打工,但是存不了钱,现在,还能有点积蓄,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有盼头,我们在这里生活很幸福。”她笑着补充道。(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吴学思/文 陈婷 薛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