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78岁的卓宜珍和往日一样,一大早就到彩虹社区的广场上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和邻居唠家常,已经成了她每天生活的主要“任务”。
她是去年4月从西秀区新场乡搬迁到彩虹社区的。
在城里购房和工作,对于卓宜珍这一代人而言,曾经只是个梦想。如今,随着脱贫攻坚集结号的吹响,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她和她的子孙们以及其他近千户贫困户一起,终于从村民成了社区居民,住进了花园一样的小区。
忆往昔: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为解决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西秀区对一些地方通水、通路、通电等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即使短暂实现脱贫,返贫率也很高的村寨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他们从那些生活条件极度恶劣的地区搬出来。
卓宜珍一家就其中受益者之一。她的老家在西秀区新场乡红桥村,是典型的贫困村,交通十分不便,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微薄的传统种植收入。走出大山、脱贫致富是他们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愿望。
她的儿子是残疾,儿媳因病去世了, 还有两个孙子。过去一家人在闭塞的山村里, 一年的收入只有区区5000元左右。这点收入是她儿子做农业和打些短工的收入。每次看到50多岁的儿子在农田里劳作,尽管年过七旬,她都会去田里帮忙。
卓宜珍的儿子伍荣正告诉记者,那时候每天都在为三顿饭发发愁,最后只好出外打工,哪知道又在工作场地出事故,造成右眼失明。
他还风趣地说,那日子实在太苦了,苦得都开始怀疑人生了。
幸运的是,他们生活在好时代,享受上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2018年4月,卓宜珍一家搬进了彩虹社区,过上了他们梦想中的生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卓宜珍一样幸运的, 还有彩虹社区计划安置的1457户人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13户6500人。虽然致贫原因各异,大都有共同的感受:土坯房的房子不遮风不挡雨、每天要面临的大问题就是吃饭穿暖。
“多亏了国家的扶贫政策,让我们搬出了大山,圆了城里有房子有工作的梦!”她的儿子说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看今朝:城里有房子有工作
阳光下的彩虹社区45栋崭新的楼宇,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开阔的广场既有都市的时尚,也不泛山里人习惯的幽静。整洁的路面、完善的设施,让小区充满着现代化生活气息。很难想象它们的主人原本是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贫困户。
“房子有客厅、厨房,厕所,设计非常合理,比我原来旧房子好多了!”住在崭新的搬迁房里,搬迁户伍荣正笑得合不拢嘴。
在社区居民的家里,党委政府给搬迁新房统一免费装修好,并配齐了窗帘、沙发、电视机、茶几、电磁炉、电饭煲。
“搬迁对象搬进来以后,为了让他们能够在彩虹社区稳得下来、能生活,党委政府在园区配套了幼儿园、小学、初中,解决了搬迁对象的小孩读书问题。”社区工作人员杨兴益告诉记者。 杨兴益介绍说,安置点内也同步配套建有卫生室、学校、工厂等,可以确保搬迁入住后的就医、就学、就业。搬迁对象小孩读书有保证,就业有保证 ,社区服务中心的各项服务有保证。
人走出大山,心也要从山沟沟走向现代都市。要迈过这个坎, 就业很重要。西秀区相关部门明确,在原则上解决户均1人以上就业的前提下,积极为搬迁群众解决生活单调和“离开了土地就不习惯”的忧虑。
伍荣正说,现在自己做保安,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因为单位管饭, 这点工资是纯收入。他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他说:“收入稳定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业余时间,我还有心有肠的研究中草药”。
采访中,记者获悉,当初搬迁过来,一些人还不太适应社区生活,比如过惯了夜不闭户的村寨生活,一些人外出常常忘记带钥匙。而搬迁一年来,大家已经慢慢融入了城市、生产生活步入正轨。
憧憬未来:好日子实实在在
迁进新家园, 搬来好日子。
伍荣正对记者说出了他对未来的憧憬,他说:“现在住的条件这么好,和邻里之间处得很融洽,等我小儿子职高毕业后找到工作,我向往的好日子就基本上完成大半了,对党对政府很感恩。”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重点是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保障,就业是关键所在。
杨兴益告诉记者: “自彩虹社区规划建设之初,除了选址临近西秀区产业园外,还在社区配套建设了生产耳机的社区扶贫车间。”
“搬迁户告别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在扶贫车间做工人,一个月做下来有2000左右的收入,对于小区一些住户,工作在家门口,孩子放学了就直接回家,工作和孩子的读书问题都解决了。”杨兴益说。
据了解,目前,彩虹社区通过设置就业扶贫指导部门,开展就业及培训工作,并建立彩虹社区文化广场,让搬迁群众感受到党的政策在身边、党的恩情在身边、党的关怀在身边。
社区把重点聚焦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上,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标准化。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人数的增加,扶贫工作重心正逐步从“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下一步,我们会将继续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建立和完善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社区工作人员黄金说。
采访手记:
彩虹社区异地扶贫搬迁小区是近年来安顺市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扶贫搬迁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人数的增加,扶贫工作重心正逐步从“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我们祝愿彩虹社区早日实现“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朱平黎 陈明)
(责任编辑: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