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83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跨越千山万水,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壮举。
83年过去了,那段峥嵘岁月看似与我们渐行渐远,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长征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血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的今天与未来。
5月18日,“走进100个美丽乡村”第23站的五千徒友,走进西秀区杨武乡猛邦村,一起重温长征之路,不忘长征精神。
清晨8:00,红色歌曲缓缓响起,早来的徒友们穿上红色T恤已经在猛邦村的广场上美拍了。
9:20,健身操开始,在有力的节奏中,徒友们进行了十分钟热身舒展运动。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舒缓的歌声和着音乐在广场上回荡,在安顺市音协会、悦唱达人马利带领下,大家齐唱《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
此次活动由安顺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安顺日报社主办,贵阳银行安顺分行协办,黔中报业悦读帮Club承办。
西秀区杨武乡党委书记陈应江致辞。贵阳银行安顺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谭玉华讲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安顺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范成荣授旗并宣布活动开始。
长征精神 历久弥新
位于杨武乡东北部的猛邦村,属于丘陵地带,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水源丰富。初夏时节看猛邦,仿佛是一幅画卷,画出世外桃源的水墨村庄;仿佛是一首诗篇,吟醉文化名村的乡村梦幻;仿佛是一曲飞歌,唱响质朴猛邦最美的乐章。
1935年,红一方面军第三、第五军团先后经长寨(今长顺)县的摆纪哨、鼠场、安乐堡,经过这里的大屯河、红军桥等地,然后沿鱼良坝桥进入杨武,有的还在杨武驻扎,指挥部设在杨武大寨的孙泽民家,所以杨武乡留下了红军长征的足迹和回忆。
在参加此次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精神徒步活动之前,年轻的徒友王新宇就听爷爷辈们讲过长征路上的故事,从中学语文课本上学过陆定一的《老山界》,再到《毛泽东选集》上讲的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用理想和信念、意志和力量、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树起的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为我党、我军和中华民族留下了光照千秋的精神财富——伟大的长征精神!”
饥饿寒冷压不倒红军的英雄气概,艰难险阻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走在干净的乡间小道上,手里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徐徐奏响时,所有人都沉浸在这片红色的海洋里,心随歌声飘扬,似乎回到了那个战火烽烟的年代,用心用情感受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为“走进100个美丽乡村”徒步活动的“老粉”,老张伟大叔带上了自己的小孙子,“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做吃苦,领悟不到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长征精神’为何物?”张伟大叔说道,只有亲身来看过,经历过,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种子,种子生根发芽才会成为他成长过程中指明的“灯塔”。
红色基因 助力乡村振兴
大屯河畔用石板砌成的红军桥、老宅上仍清晰可见的毛主席语录、虽颜色斑驳但依旧完整的五角星,这里所有的“红色痕迹”似乎都在向世人述说着猛邦村红色的历史基因。而不远处的山上,一栋栋“鸡别墅”掩映在树林草丛中,承载着当地农民增收的希望。
2017年,猛邦村引进贵州乐达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杨武乡土鸡养殖场,而今在猛邦村大屯河产业基地内,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设3个养殖点,猛邦村抓住“鸡”遇,带动农户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也为该村村容村貌的华丽变身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目前,该村道路硬化、路灯、文体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完善,大力改善了猛邦村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营造了全民脱贫致富发展生产的良好氛围。
徒步行走的过程中,徒友们一边感受红色文化,欣赏美景,一边赞叹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建设。
“不出门真是不知道,原来美景就在家门口,周末带上家人一起来重温历史的足迹,看看美景,吃着可口的农家菜,这样的日子是真惬意。”而杨武乡除了红色文化外,还有古老的“普里”文化,武候轶事,古老苍凉的安柞古城墙,回旋在古城上空的种种历史推演、人文考辩和“古夜郎”神话传说。有肥沃的土地,秀美的山川;有将军岩、响水岩、棒头岩、小山峡、天鹅桥、红军桥、天乙山古庙等原生态旅游自然景观。“虽然这次的徒步距离只有8公里,但是仍觉得‘很值’”。
徒步活动结束之时,很多徒友仍是觉得意犹未尽。“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曾用“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来评价长征的国际影响力。尽管长征已经过去83个春秋,但长征所凝聚的长征精神已变成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跨越国界和时空,成为不朽的英雄史诗,震撼着世人心灵。(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刘现虹 桂传念 卢维)
(责任编辑: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