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花江镇:“退耕还林”种李树,绿了山坡富了民

2019-05-20 00:00:00    来源:        

  初夏时节,在石漠化严重、土地苍凉贫瘠的“板贵地区”,一座座土坡石山支起了棵棵“绿伞”,一棵棵“绿伞”之上缀着粒粒果实。在这三年不到的时间里,“退耕还林”让昔日的荒凉变了模样。

  田坝村是花江镇“板贵地区”里较为贫困村子,全村共有510户2582人,其中贫困户219户1191人,贫困发生率超过40%;这个饱受石漠化困扰的贫困村寨,长期存在产业少,无绿植的情况,而2016年的“退耕还林”项目,为这片瘦土瘠地播下了绿色的希望。

  “2016年,根据‘退耕还林’的要求,县林业局、镇林业站积极与村支两委、群众代表开会协商,村民们普遍倾向于种植发展蜂糖李。会后,我们前往镇宁六马引进蜂糖李树苗。”花江镇林业站站长任世超告诉记者,为了保障项目的进度与树苗的存活率,当地群众委托政府引进公司进行种植管护,三年挂果后转交给农户自行管理。

坡地种满了蜂糖李1.jpg

  “‘退耕还林’项目,每亩有1500元的补助,除去公司种植管理和测量的费用,农户每亩还能分到700元,李树挂果后,农户能够直接获得效益。按照去镇宁六马实地考察的情况,蜂糖李丰产期每棵能够结果40斤左右,每斤仅按10元计算,经济价值都相当可观。”任世超说道。

  有了项目保障,有了资金投入,田坝村的2500亩蜂糖李很快便实施完毕,但部分村民依旧摆脱不了种植传统农作物的习惯,开始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放火烧林的情况。村支两委干部发现问题后,积极为群众举例子、算细账、动员思想积极的群众做表率。“我们村干部就蜂糖李产业,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为群众算细账。一棵李子树丰产每年能产40斤,一棵树一年就是好几百,每亩地能种56棵,投入的人力物力比种玉米少,获得的经济效益却强多了。”该村村支书赵专说道。

  田坝村的梁国富是村中蜂糖李产业的带头人,平日里但凡有空就通过电视、手机、书籍学习相关农业知识,一直以来自身都有想发展果树产业的心思,却苦于家中仅有10亩地,怕产业形成不了规模,后期销售上困难。在村里的“退耕还林”实施后,他积极响应,愿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今年蜂糖李初挂果,每棵树最低也有2斤,一亩也是好几千元,等明后年丰产了,我家这10.7亩地的600棵李子树,丰产期保底每棵30斤,每斤就算只卖5元,一年都有90万的毛收入,比种苞谷强得不是一星半点。”

梁国富正在查看蜂糖李的长势.jpg

  现如今,田坝村在2500亩蜂糖李的基础上,依托省人社厅的技术、资金的帮扶,2018年又发展了1100亩的龙眼和芒果。

  据任世超介绍,自“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以来,花江镇全镇“退耕还林”种植蜂糖李19000亩,除了田坝村的2500亩外,太坪村2100亩、白泥村2500亩,都是种植面积较大的村子。

  太坪村47岁的王朝阳是该村蜂糖李的种植大户,家中40亩坡地全部种满了蜂糖李。“2017年种植的李树,今年开始初挂果了。平日里,我还在林地里套种其他农作物,一点也不影响收入,等蜂糖李丰产了,就专心管护李树,40亩地一年才几千元的成本,比种啥都强!”据他介绍,刚开始村民们还有些情绪,但在2017年镇政府组织多个村的农户到镇宁六马参观学习后,村民们的积极性非常高;2018年,镇政府与县林业局又邀请省林科院的专家到现场进行了为期10天的农技培训,让群众对蜂糖李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石山上也种满了李树.jpg

  在白泥村,除开“退耕还林”种植的2500亩蜂糖李之外,农户们又自发种植了一部分,目前均已经挂果,并主动要求合作社为其购买了1900亩的蜂糖李农业保险。

  以‘退耕还林’的契机,在这片瘦土瘠地石缝之间发展经果林,不仅对当地石漠化进行了有效的治理,还让群众有产业可发展、想发展、肯发展,真正实现绿了山坡富了民的美好愿景。(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高智)

(责任编辑:顾宇)

责任编辑: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