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污水变清水—— 安顺污水厂公众开放日见闻

2019-05-28 00:00:00    来源:        

  5月25日,记者同100多位市民在市水务局的组织下走进位于西秀区城郊的安顺市污水处理厂,实地参观我市污水处理全过程。该厂总占地面积52亩,厂内含安顺市污水一期、三期及再生水工程,一、三期投产总规模10万吨/日,再生水规模5万吨/日。污水一期采用FCR(生物食物链)工艺+高效沉定池,污水三期采用CASS工艺+反硝化滤池,出水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

982e495a-661d-4e7c-b4c3-bd1b9648b842_IMAGE_0.jpg

  来到污水处理厂,放眼望去满眼皆绿,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生机盎然,在污水厂工作人员黄梦的带领下,参观的一行人来到了污水一期FCR(生物食物链)系统生化反应区,只见到处是木栏亭台,四周绿树环绕,百花争艳。

  “这里要是摆上茶几,凳子,都快成一个休闲吧了。是不是来错地方了?这里可除了绿化什么也没见呢?”人群里突然有人说到。

  黄梦赶紧解释到“大家脚下站的这一片是FCR生化反应区,底下含缺氧池和好氧池,污水正在进行缺氧搅拌或好氧曝气,搅拌机、推流器、鼓风机等设备正在我们脚下马不停蹄的工作着。首先,流入这个区域的污水在缺氧的条件下,兼性厌氧和厌氧微生物群体将大颗粒有机物通过水解、酸化等过程分解成较易降解的有机物。随后,污水来到曝气池,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生物代谢以降解有机物,使其达到稳定、无害化。微生物利用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为底物进行好氧代谢,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逐级释放能量,最终以低能位的无机物稳定下来,达到无害化的要求,以便返回自然环境或进一步处理。”

  “想象中污水处理厂应该是脏乱臭的样子,但是竟然不是这样的,看到出水口的清水,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排污管道流入的污水,而且整个处理区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于一体,这让我很惊讶。”市民陈金粉说。

982e495a-661d-4e7c-b4c3-bd1b9648b842_IMAGE_1.jpg

  黄梦专业的讲解让市民连声答应,但是却又一知半解,为了让大家更为直观的感受整个污水变清水的过程,在黄梦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露天的污水处理过程展示区,相较于复杂的多种处理工艺,展示区烧杯里的进水、生化出水和出水的真实呈现更是让市民们一目了然。

  “这些格栅有什么用?那个生物池冒着巨大泡泡是在干什么?”

  仔细观看,这些粗格栅倾斜安装在进水渠,黄梦说是用来拦截污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及杂质。冒着巨大泡泡的生物池原来是微生物利用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为底物进行好氧代谢,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逐级释放能量,最终以低能位的无机物稳定下来。

  往下走,污水也不似先前那么浑浊,明显变清澈了不少,那这些水就这样排入河流吗?水质是否达到排放标准?又将流向何处?

982e495a-661d-4e7c-b4c3-bd1b9648b842_IMAGE_5.jpg

  经过生化池的污水将会进入深度处理阶段,即沉淀、过滤、消毒。沉淀的主要目的是固液分离,利用絮凝剂使污水中的菌胶团及分散颗粒在分子力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絮状体且在沉降过程中互相碰撞凝聚,形成大颗粒从而更好的沉降。随后,利用过滤池将尚未截留的活性污泥截留下来。最后再利用紫外光进行消毒和杀菌,以便去污水中大量的细菌及粪大肠菌群,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

  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最终每天从城市排水管网流入污水处理厂10万吨污水变成了清水,一部分作为贯城河回用景观补给用水,一部分流入贯城河下游,最终流入龙宫和黄果树大瀑布。

  “我们一直坚守在治污第一线,倾心建设美丽安顺,将‘公众开放日’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开展,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进来,增强节水环保意识,共同行动,保护安顺的绿水青山。”市水务局副局长晏正武说。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徐芹)


(责任编辑:李芸)

责任编辑: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