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雨季以来,各地抗洪抢险的信息频频出现在媒体上,6月18日,记者顶着大雨来到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办下长乐村年年闹水患的河道时,却是另一番景象:稻田里的秧苗、地里玉米、河边的经果林长势喜人,村民王毅在河边悠闲地垂钓,他告诉记者,30年来年年闹水患的地方得治理了,才有了村民们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这是关岭县党委政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治理水患成功的生动实践。
水患的治理得从顶云“防洪渠”修建治理的事情说起。关岭作为西风环流的必经之路,每年5月--7月雨季如期而至,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从下长乐至干河沟的这段沟渠,村民王毅说,从他记事起,每年汛期村子都会被水淹,为此老百姓困苦不堪,所以当地村民建房子时,屋基都会垒得很高。每年一到雨季,山洪爆发,周边几个村子都会变成一片汪洋,这段沟渠只有一个天然消水洞,上游河床狭窄,水流湍急,短时间难分流,下游低洼平坦,河段弯多,行洪能力差,洪、涝、潮灾害时有发生。因而小灾几乎年年有,给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隐患,水患也一度制约着关岭县经济社会发展。
回忆起过去到抗洪现场的场景,当地干部仍记忆犹新,“那时候年年抗洪,干部群众消防官兵年年为水患发愁,洪水退去后,远远就能看到对面坝子里的房屋和树枝上牵丝挂网吊满了洪水冲来的垃圾。在两座山之间的一处垭口,洪水经常淹翻垭口,老百姓们生产生活受灾严重。”根据关岭自治县防汛办资料统计显示,2012年顶云街道办事处洪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717万元,2014年民族中学、三中段被淹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随着关岭顶云新城区的建设,以及沪昆高铁项目的实施、新区内钠丙安置点及其周边市政道路关岭民族中学、霸陵大道的建设完工,为了保证新区建设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河道的防洪工程建设迫在眉睫。关岭党委政府曾多次邀请专家到现场勘察提出解决方案,但因河道的防洪工程需要打隧洞疏通,工程资金缺口大而一直未能实施。
然而,关岭历届党委政府并未放弃城市防洪工程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安居工程的使命,2015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岭支行获批水利建设中长期扶贫贷款,向关岭自治县人民政府、关岭自治县城投公司审批发放专项贷款5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顶云街道办事处的顶云下长乐隧洞至干河沟段紧急抢险排洪治理工程和顶云新城防洪、水环境工程建设。此两个项目是顶云新城区防洪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沿河两岸居民和企业的生产生活安全。
“有了资金支持,2015年关岭党委政府立即启动工程,我们作为工程施工方马不停踢开始建设,到2017年成效突显出来,最近3年上游再没有发生水患了。”关岭自治县城投公司董事长石永勇指着还在建设中的下游河段同康社区段说道。“我们对这项工程可以说是特事特办,省市县三级农发行领导亲自到现场踏勘,发放此项贷款时专门做了调查,该工程将惠及顶云片区及下游关索、断桥片区98868人得以安居乐业,万余亩农田得到保护,沿河两岸耕地及村庄的防洪标准也提高到了30年一遇,对农业生产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也为沿河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岭支行行长罗丽芬说道。
自从2017年修建起顶云“防洪渠”后,再也没被水淹过。“现在你看我在雨中还能自得其乐钓鱼,要是在过去,这几天是在抗洪抢险了!”顶云街道办事处下长乐村村民王毅和其他村民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告诉记者,“现在的好日子我们要珍惜啊,要感谢党委政府和农发行啊!”
记者驱车顺着蜿蜒的河道走向下游,眼见奔流如白浪的河水奔腾而下,两岸筑起高高的堤坝,两座山头垭口下方有3.4公里长的隧洞,总长23公里的顶云“防洪渠”就这样载着人民的福祉流向关岭自治县内的打邦河,汇入北盘江,最后流入珠江。(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刘现虹 桂传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