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为笔书绿色经济新篇章——安顺市森林扩面提质增效,加快绿色发展步伐纪实

2019-07-03 19:58:44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在森林城市生活,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早晨,被鸟鸣声唤醒;中午,阳光透过树冠;黄昏,夕阳西下,人影树影相映……安顺市正是这样一个城市。天蓝、山绿、水清、地洁,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99.8%,境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国家天然林保护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贵州中药材主产区,全市风景区面积占幅员面积的12%以上,旅游业发展居贵州龙头地位,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除了大自然的馈赠外,人为添绿让安顺的生态底色更浓。近年来,安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亮生态底色、培育绿色动能,建绿、植绿,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建设与修复,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森林提质增效成就绿意安顺

7月至,天气转热,位于西秀区甘堡林场中的九龙山森林公园里凉爽宜人。漫步公园中,层峦叠嶂,流水潺潺,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在平坝区大坡林场,漫山遍野苍翠如海,一排排整齐笔直、高耸入云的柳杉沿道路盘旋而上,目力所及,满眼皆绿。人在山中行,如在景中游。

“我查阅档案,我们这个林场是从1974年计划经济时代,从江西、四川两个地方调用到不到三斤的种子育苗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守护好这片山林,就是守住一个绿色银行。”平坝区林业局副局长王正文指着林场种参天的巨木由衷说道。

 

宜人美景的背后,是安顺市近年来持续狠抓森林提质增效,不断完善巩固林业生态建设,加快绿色发展步伐的成果。

积极开展退耕还林,扎实推动造林绿化工作。甘堡林场、大坡林场就是安顺近年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成效展现的缩影。我市于2002年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已在全市8个县、区全面实施退耕还林,截至目前我市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已全部实施完成,工程总任务为204.73万亩。2018年开展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安顺市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全市共完成造林62.5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7.79万亩,封山育林13.3万亩,退化林修复1.5万亩。真正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推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截至目前我市国家森林城市主要创建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18%,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以上,人均公园绿地14.56平方米,重要水源地绿化率78.5%以上,水岸绿化81.56%,道路绿化率80.86,义务植树尽责率86.18%。2018年12月,全市有6个县、区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持续开展“四旁”绿化工作。安顺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全市各县乡公路绿化工作,在原有公路两侧种植行道树及撒播花种,“十三五”以来全市约500公里农村公路进行了沿线绿化,种植树木12.99万棵,形成“一条大道,两路风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之景。同时注重开展贯城河两岸绿化工作,重点加强重要水源地河流两岸的生态保护,建设绿色通道,打造生态景观长廊,形成“树要成景,绿要成片”的城郊绿化格局,从城市绿化向全域美化转变。

建设绿色家园,贵州既在“种”上做文章,更在“治”和“管”上下功夫,织牢制度篱笆,层层压实生态责任,守护绿水青山。2017年2月,贵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出台相关暂行管理办法,安顺市根据省统一部署及生态红线划定指南的要求,对拟调入、调出生态红线区进一步完善优化,把山水林草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作为重点内容,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实行严格管控,引导各地有序开展生态建设,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人类因素干扰自然生态的系统性、完整性。

 

 

“绿色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

建设绿色生态文明,既要厚植生态优势,更需推动生态产业化,加快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持续有效转变,使“绿色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为了让贫困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安顺市坚持生态扶贫、林业产业扶贫,把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致力调减低效的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经果林、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

盛夏时节,瓜果飘香,正是安顺蜂糖李热销之际。蜂糖李因果实纯甜如蜂蜜而得名,由于投产面积小,产量不多,供不应求,,深受市场青睐,价格逐年攀升,最高时达到100元/公斤,当中尤以六马镇蜂糖李最为著名。

镇宁自治县六马镇根据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大力推进以“六马蜂糖李”为龙头的系列李子规模化、精品化种植。在海拔600米以上发展四月李、蜂糖李近12万亩,在海拔600米以下地区发展芒果2万余亩,形成现代山地生态立体型林业发展模式。成就“坡坡花果山,村村有果林,家家有果园,户户有收益”的美好愿景。2018年,全镇李子总产值达5.7亿元,惠及贫困户2909户12,749元。2019年预计总产值达到8亿元,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六马蜂糖李”的成功正是我市依托生态红利,发展特色精品水果助推脱贫攻坚的写照。“十三五”以来,我市紧紧以地方特色水果和优势水果为发展方向,着重加大地方特色水果种植力度,使全市水果面积逐年扩大,种植结构从传统粗放型向集约精品化方向转变。

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种植水果相关企业95个,水果合作574个,种植大户1183户。仅仅金刺梨一项年产值达58.74亿元,带动2.3万户9.26万人,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产业革命水果产业发展战略,今年我市将结合地方区域、资源优势,着重围绕火龙果、蜂糖李及地方独有资源金刺梨,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从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加大生产配套设施投入、加强使用技术培训力度几方面,努力扩大水果销售半径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水果产业全面升级,达到高效生产、持续带动农户脱贫增收。

 

“绿色红利”让村庄美百姓富

“这里空气好,景色美,我们一家人玩得很尽兴!” 陪同父母来游玩的龙女士一脸满意。

在平坝区小河湾村,干净整洁的乡间水泥路串起白墙青瓦的乡舍,房前屋后整洁靓丽,连绵起伏的竹柳林下,鸭鹅欢叫,林木苍翠……蓝天、白云、小河、绿柳、长廊相映成景。虽然不是周末,仍然有大量携家出行的游客在村中漫步、拍照,把美丽乡村景色定格到镜头中。

小河湾村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因文姝河绕村而过、村子三面环水而得名,该村是贵阳新区接壤处,又是安顺东大门为苗族聚居村落,水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秀里,交通区位好。平坝区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取法自然,不推山,不填河,不砍树,保留了小河湾村的传统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将河道,绿地,广场,木栈道等有机结合,保留和传承农民熟悉的传统文化场景,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5年,小河湾村相继被授牌为区、市、省三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2017年12月,小河湾村获评全国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荣誉。

金刺梨,果生金。果生金,大坝兴。大坝村村民的致富与金刺梨产业密不可分。2012年以来,大坝村深入开展农村“三权”促“三变”改革,成立村社合一的合作社,通过金刺梨种植,打造出依托金刺梨的赏花尝果深加工蝶变为景美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小型超市等,仅乡村旅游一项年创收200余万元,构建了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


不仅是小河湾村、大坝村,黄腊乡龙青村、大西桥镇中所村、东屯乡山屯村、本桥村、幺铺镇菜支村……一座座产业兴旺、景色宜人的美丽乡村在安顺悄然崛起。

6月25日至27日,市政协围绕我市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开展调研。三天的行程,调研组纷纷对我市近年来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发挥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成果点赞。安顺市政协委员,市委党校教育长吴洪才感慨:“安顺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上,缺水是困扰安顺发展一个瓶颈。森林扩面提质增效对安顺而言至关重要。几天下来,我们看到了安顺市狠抓森林提质增效、加快绿色发展步伐的成果,调节了气候,涵养了水分,保护了生态,更惠及了百姓。”

秉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安顺正迈开大步,走定绿色路、算清绿色账、打好绿色牌,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富市、绿色惠民,书写出绿色经济新篇章。(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兰萍)

责任编辑:顾宇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