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石头缝播绿,这个县“抢”回了166.7平方公里的土地

2019-07-10 17:06:42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普定县位于黔中腹地,境内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由于境内坡地多平地少,多在坡地开荒,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数据显示,2008年全县石漠化面积391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5.8%。

通过林水结合等方式,凿石挖坑、填土栽树,在石头缝里植草种树。2018年底,普定县石漠化面积224.33平方公里,年均减少3.87%。

十年来,减少了166.7平方公里,普定如何做到?

 

小水窖,破解“守着水缸用水难”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地面土石相间,降雨难以形成地表径流,地表水渗漏严重,提水灌溉成本高。

面对这一困难,水利部门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高效节水示范等项目,有效解决工程性问题。

 

  同时,针对小水窖(池)难以蓄水,难以发挥灌溉、抗旱作用的问题,中科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在长期的观测、研究后,进行了“喀斯特高原集雨灌溉型高效生态农业石漠化治理增值增汇模式”研究示范,即在道路修建的同时在路的一侧修建了集水沟,通过引水沟和集水沟相连,将水引到修建于道路下方的水泥蓄水池(窖)中,形成“路面集水、沟渠引水、水池(窖)储水”三位一体的坡耕地灌溉技术,切实将微型水利工程技术运用在“石头的海洋”。

 

多种树,岩山坡变致富园

上世纪80年代末,普定县梭筛石漠化区域森林覆盖率仅为5%、石漠化率高达95%。

县委、县政府为有效改善当地生态和发展环境,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建设项目、林业科技支撑项目5000亩,村民通过开垦荒山种、客土造地种、流转土地种等多种方式加入种桃大军。

 

  在促使桃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同时,该区域森林覆盖率也提升至65%,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创新干,石窝窝边绕活水

为使石漠化治理项目充分发挥效益,普定县以梭筛片区为试点在坡耕地水士流公绿合治理项目的实施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出了项目“四自”建设模式(即: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

县水务、移民等部门指导召开村民大会,成立工程“四自”建设理事会。“理事会”会员由县水务局、移民局等部门成员及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责任心强的村民代表共同组成,形成了集协调、监督及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管理机构。

项目建设内容经村民代表大会商讨,进行公示确定后,“理事会”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负责组织项目实施,跟踪项目进度,决定资金的拨付,并接受村民监督。

项目完工后,国家投入部分属于集体财产,由理事会管理使用。村委或理事会可以项目作为固定资产,入股公司、协会,每年提取部分资金作为维修养护经费。

“四自”建设模式打破建管分离的固有模式,有效提高了群众的建设热情,降低建设投资成本,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来源:天眼新闻)

责任编辑:顾宇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