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牛牌子” 过好“牛”日子

2019-08-06 18:43:06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关山秀岭 ,草茂牛壮。忆往昔,以关岭自治县为核心,含周边18个县培育生长的“关岭牛”,位列贵州四大名牛之首、全国五大名牛之列,还是全国78个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之一,曾作为地方良种入京参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生产发展耕作方式改进、“铁牛”广泛替代耕牛等原因,“关岭牛”养殖规模一度萎缩,产业遭遇发展瓶颈。

  如何重振“关岭牛”品牌?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关岭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牢牢牵住“牛鼻子”,通过采取科技支撑、企业助战、群众参与等一系列举措,让关岭牛“牛牌子”再次牛起来,农民过上“牛”日子。

分布在大山之间的牛舍.jpg

分布在大山之间的牛舍

  政府引导

  “关岭牛好,好在繁殖率高、屠宰率高、出肉比例高、氨基酸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如今,在关岭说起关岭牛的特点,不论养殖农户、关岭牛肉餐馆老板,还是政府工作人员,个个如数家珍。

  牛产业是一个效益非常高的产业,也是带动面大的产业。要如何做大做强“关岭牛”产业,重振“牛品牌”?政府引导是关键。

在关岭自治县蓝天白云养殖场,负责人刘开华竖起大拇指点赞关岭牛品质好.jpg

在蓝天白云养殖场,负责人刘开华竖起大拇指点赞关岭牛品质好

  “2016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关岭把‘关岭牛’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导产业。”关岭自治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关岭牛”产业办主任赵宗舜介绍。

  为此,关岭组建关岭牛振兴办公室和发展指导组、明确专人,编制了关岭牛全产业链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台了关岭自治县《“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合理布局产业。坚持以乡镇为责任主体,合作社为实施主体,规划建设一片、两带和一辐射四个产业发展区域,即:中西部片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关花大道沿线关岭牛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带,关兴路沿线产业带和辐射带动发展区域,条带式、园区化、分板块推进,不断带动北盘江流域19个县“关岭牛”产业做大做强。

关岭花江镇前锋村养牛场.jpg

花江镇前锋村养牛场

  为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关岭出台了《关岭牛产业发展补助政策》等扶持措施,自2016年,关岭通过财政奖补和银行放贷等方式,为“关岭牛”产业发展注入资金5.64亿元,其补助与扶持范围包括产犊、圈舍建设、青贮池建设、饲料种植、能繁母牛保险补助等多方面。

  通过政府政策引领,关岭牛养殖规模节节攀升。截至目前,全县关岭牛存栏16万余头,仅2019年第一季度就出栏1.35万头。

  科技支撑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家志长期从事畜牧工作,他介绍,畜牧养殖从圈舍修建、牧草种植、防疫体系建设、品种保护、屠宰、产品深加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支撑,市、县农业部门过去一直支持关岭牛改工作,但都没有“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这次的力度大,各规模养殖场均聘请1至2名畜牧技术人员进行驻场指导服务,为“关岭牛”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保障。

农民广泛参与皇竹草种植,保障养牛饲草。.jpg

农民参与皇竹草种植,保障养牛饲草

  在饲草保障方面,2016年来,关岭按照“农牧结合、饲草分离”的科学发展模式,坚持遵循“草畜配套”的草原生态规律,科学规划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有序推进“关岭牛”产业饲草饲料体系建设和人工草地建设。

  在良种培育方面,关岭聘请贵州大学动物科学教授、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和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为技术顾问,省兽科所专家任“关岭牛”首席专家,省农委、市畜牧局支持组建“关岭牛”技术指导服务专家团,在县级选拔专业技术人才成立“关岭牛”发展技术服务组,强大的技术团队为关岭牛良种繁育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科技保障,定期给关岭牛打疫苗.jpg

科技保障,定期给关岭牛打疫苗

  2018年2月,种牛场首批从国外购买了93头安格斯母牛,对关岭牛进行扩繁和品种改良。目前,关岭牛生态种牛场已存栏935头,其中关岭牛种公牛18头,关岭牛能繁母牛336头,安格斯能繁母牛345头,牛犊等154头。

  “通过三年的发展,从圈舍修建、牧草种植、技术保障、防疫体系、品种保护,再到屠宰、牛肉产品深加工,如今关岭牛产业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赵宗舜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科学技术在保障关岭牛产业的稳定发展、为打造“关岭牛”品牌保驾护航的能力不断提升。

  企业助战

  贵州牛铭品公司是关岭引进的贵州本土餐饮企业,该公司的“煮意皇牛”火锅店、“关岭皇牛粉·面”,均是以关岭牛为主要食材。

  “目前,关岭牛的养殖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农户靠自身养殖不但无法让牛自身的经济价值最大化体现,还会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公司董事长彭松介绍,贵州牛铭品公司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与关岭前锋、北口、高坡等多个村级合作社达成合作,共同抱团发展。

关岭牛核心种牛场.jpg

关岭牛核心种牛场

  在关岭牛产业园,由关岭牛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一条从国外进口的具有国际标准的屠宰生产线就建在园区里,该屠宰生产线一年可屠宰1.6万头牛。

  据公司总经理郭国强介绍,由该屠宰线提供的关岭生鲜牛肉通过平台公司运作,已经进入贵阳星力超市,公司也与北京华联、永辉等大型超市达成定向性合作,将直接面向味千拉面、左庭右院、盒马鲜生等知名餐饮企业供货。

  “依托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有效带动关岭及周边地区发展专业化肉牛养殖,更是促进种养业、加工业、物流运输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种草养牛、屠宰加工、冷链运输、市场运营”的内闭环全产业链生态经营,让关岭牛‘养得好’向‘卖得好’转变。”赵宗舜这样评价。

  群众参与

  如今,通过这几年的振兴发展,关岭牛从基础养殖逐渐向规模化、精深加工迈进,品牌也不断提升,当地不少群众也通过饲养关岭牛实现增收致富,过上了“牛日子”。

在关岭牛核心种牛场,一位农户在喂牛。.jpg

在关岭牛核心种牛场,农户在喂牛

  “我每天到养牛场来喂牛,打扫牛圈,收入100元,原来想都没想到过有这样的好事。”在新铺镇岭丰村养牛场,前来务工3个月的贫困户应永美笑容越来越多,她说,天天有活干、收入在保障,看到了增收脱贫的希望,过去全家仅靠种1亩多土地过活,生活非常困难,现在仅她一个每月就有3000元的收入,干两三个月就超过以前一年的收入。

  在一个个养牛合作社的带动下,农户们摇身一变,成为了“上班族”,不担风险,稳步增收,生活过得越来越“牛”。

关岭自治县蓝天白云养殖场.jpg

蓝天白云养殖场

  据统计,自2016年吹响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的“号角”以来,关岭已成立102个“村社合一”的关岭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涌现养殖大户161户,带动农户9404户3.29万人参与,其中贫困户5316户1.86万人。近两年,实现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陈婷婷 高兰萍  文/图)


责任编辑:李芸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