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梅“红军缘” 绵延八十载

2019-08-14 10:09:30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作者:王瑜 吴学思 徐雪

  市梅,西秀区东屯乡市新村所属的一个自然村。却与红军长征结下不解之缘。

  84年前,红三军团一支队伍经过市梅,市梅与红军第一次结缘。

  红三军团另一支队伍经过杨武乡水泥冲(今勐帮村),一位名叫陈伦辉的红军战士因病留下治疗,后躲避反动势力的追捕四处躲藏,最终辗转落脚市梅,并在市梅成家生子。市梅与红军第二次结缘。

  迎来新中国成立,曾经的红军战士陈伦辉从1955年起担任大队支书,直到1979年。20多年间,他发挥长征精神,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搞建设,走完他后半程长征路。可以说,市梅与红军第三次结缘。

  红军长征经过市梅,红军长征精神在市梅一直传承,市梅还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梅再次与红军结缘。

1

  8月12日上午,记者前往市梅。临近市梅,青山之间有条清澈小河,河上有一石拱桥。同行的东屯乡组织委员、宣传委员黄坤介绍这是“红军桥”,当年红军队伍从桥上经过。下车观桥,桥长约18米,宽约3米,高约3米,有3孔,年辰日久,桥石灰黑,但依然坚固。道路沿河延展,进入村中,路边风格略异的小洋楼一栋挨着一栋。潺潺小河从村中穿过,市梅青山环抱,宁静而美丽。

  时间倒回到1935年,4月13日,红三军团一部由黔南州广顺进入西秀区境内的市梅村,市梅村从此留下了长征印记,有了长征精神的滋养。

  今年69岁的陈吉胜是陈伦辉的第三个儿子,从东屯乡政府退休,住在市梅安享晚年。陈吉胜拿出父亲陈伦辉的自述材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其祖父陈修琒颁发的革命烈士证书复印件。红色家庭,让人肃然起敬。

  家庭革命史,陈吉胜牢记心中:“我家祖上是江西省兴国县人,我爷爷陈修琒是当地赤卫队队员,1931年被反动派杀害。我父亲1933年参加红军,那时才16岁,长征过勐帮时,因重病被部队安排留下在当地百姓家中治疗,那时才18岁。地方民团得知信息前来抓捕,当地群众把我父亲躲进贮粮的囤箩,上面铺谷糠,透气又不重,帮我父亲躲过一劫。父亲常说,是善良的百姓救了他的命。”

  解放后,陈伦辉红军的身份得以公开,195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历任市梅村党支部书记,直到1980年卸任。20多年间,他带着当地群众苦干实干,走完了他的另一段“长征路”,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余生。1981年,红军老战士陈伦辉去世。

  “我父亲带领市梅村群众干了几件大事,办学、修路、拉通电。”陈吉胜自豪地介绍。

  陈伦辉重视教育,力主在市梅建学校,教学质量当时在周边十里八乡很有名气。教室不够用,他就让出自家建房屋基建教室。

  陈伦辉组织修通进村公路,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当时有人劝阻他,“老陈公,修路又没有车子跑,何必呢?” 陈伦辉不为之所动。“我估计,现在市梅70%的人家有摩托,50%的人家有汽车。我父亲当年的愿望算实现了。”陈吉胜佩服父亲的远见。

  陈伦辉早在1976年就发动群众拉通电线,市梅群众比周边好些村寨提前告别煤油灯。“他一生保持红军本色,大公无私。我记得在8岁时,有一次看到村里其他娃娃偷偷到公社大食堂拿洋芋烧吃,我想去拿,母亲同意,父亲坚决反对,严厉批评我母亲:自己的孩子都管教不好,如何去说服别人?”

3

  84年过去了,红军战士陈伦辉的名字被人们牢牢记住,长征精神激励着市新村干部群众自强不息创造新生活。

  “跟随老红军、老党员陈伦辉不遗余力建设家乡的足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市新村加强党建引领,走‘村社合一’产业发展道路,村里有了多项产业,村民的增收路子也多了。”市新村村委会主任童连锦说,“市新村相对偏远,发展条件不如外面村子,但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村支两委带领群众啃下一个个‘硬骨头’,149户贫困户已脱贫,50户群众搬迁到西秀城区彩虹社区居住,余下12户未脱贫户将在今年各项政策持续帮扶下摘掉贫困帽。”

  在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浪潮中,市新村的烤烟、蔬菜、优质水稻、精品水果等种植业逐年壮大,生猪、山羊、林下蛋鸡等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在合作社带动下,有了土地流转金、产业务工工资、“惠农贷”入股分红、村集体年底收益分红等四类收入,目前年人均收入达9300元,村中各项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

  红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谋求的幸福生活,正在黔中大地一一展现,红军长征精神必将在黔中大地不断延续。(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王瑜 吴学思 徐雪)

责任编辑:胡晓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