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开区结合当地发展实际,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采取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村级发展公司,壮大发展“村社合一”模式,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在位于宋旗镇创新村的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香菇种植基地,创新村副支书王仕荣正在对村民们进行采菇技术指导:“如果你每朵都掰这里,第二次采菇的时候就不行了。你们采菇的时候,如果不软的先洒一点水,那就好采了。”在创新村,每个月王仕荣都会手把手指导、心贴心服务,给村民们上几堂技术课。
过去,由于没有产业支撑,创新村的村民普遍以务农为主,部分村民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作为副支书的王仕荣知道,村子要发展,村民要致富,就要谋发展,找出路。2012年,他决定从浙江引进技术,组织起12户村民成立合作社种植香菇。然而,到了第二年,由于技术不成熟、收益不好,就有7户农户打了退堂鼓。
王仕荣说:“当时我们技术不成熟,不了解市场行情,所以导致7户人退出。当时我是支部书记,我想着既然投资了,设备进了、大棚建了,那么就要一直做下去、还要做好。这样坚持到2014年逐渐上了正轨,还得到了省里面的补助,合作社重新扩建1700平方米的厂房。”
2016年,经开区整合创新村发展资源,在创新村成立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村香菇种植合作社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王仕荣带领村民流转600亩土地,把合作社入股到公司。
王仕荣告诉记者:“我们以股份制入股的形式,我们村大约180人在公司务工,平均每个月务工收入是2500至3500元左右,这个产业落地我们村后,发展势头是很好的。”
利用“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聚福菌公司吸收村民在基地务工,为村里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目前,公司在基地共建有1000个大棚,每年公司以1000万棒菌棒为基数,每棒提取3分钱,合计30万元进行二次分红和利益联结,贫困户保底分红1000元,土地入股的按照每亩640元进行分红,剩余的用来壮大村集体经济。
外出务工的村民江丽看到家乡发展的变化,从福建回到创新村务工,成为公司的一名农业技术员。现在,她每年不仅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在公司还有一份可观的工资收入。江丽告诉记者:“在家门口上班,比以前在外打工轻松很多,还可以照顾到孩子,工资也不低,3000多元一个月,一年做下来可以收入3万余元。”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聚福菌公司还与本地多家企业合作,发展香菇深加工,建立了以香菇酱、香菇面条、香菇月饼、香菇酱油等产品为主的产业链条。仅2018年,公司年产值达到了4000多万元。
如今,聚福菌公司已发展成为集菌棒生产、无菌接种、香菇栽培、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和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带动经开区全区13个村、贫困户340余户发展香菇产业,每人年均增收达到2万元以上,还辐射到全市13个乡镇、31个村和省内其他部分县区共同发展。(陈荣庆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