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记者来到关岭自治县普利乡普利村的花椒种植基地,山坡上一排排花椒长势正旺,一阵风过,和着坡上的野草,掀起千层浪,三五村民成群,弯着腰在坡上除草,有说有笑。
“你别看这里每个山坡上都长满了花椒树,在两年前,都还是长满草的荒坡坡呢!”村民曹新飞除草的动作娴熟,她笑说告诉记者说,她来花椒基地务工一年多时间了,在坡上给花椒施肥、剪枝、除草,每天可挣80元工资。
昔日的荒山坡,缘何变成了现在的花椒产业基地?“我们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八要素’,扎实推进扶贫产业发展。”普利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德关介绍说。
普利村,距离乡镇府驻地7.5公里,距县城60多公里,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789户309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80户1232人,贫困户100户420人,山地多、耕地少,村民主要依靠传统种养殖及外出打工为生,村集体经济“零收入”,是关岭自治县88个贫困村之一,属深度贫困村。
“脱贫无门路,经济发展慢,群众日子苦”这是过去普利村的真实写照,李德关刚到村里驻村时,了解到普利村没有支柱产业,群众要致富,就必须“杀”出一条产业转型的“血路”。
然而,当李德关爬到村子的高处,看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荒山时,心里直捣起咕噜,村子周围全是荒山,没有成块的耕地,要如何发展产业?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面对村里荒山多耕地少的窘境,李德关与普利村干部群众并没有被困难吓住,而是试着从产业选择上另寻出路。李德关心想,如果选择适合的产业,能让村集体将近三万亩的荒山“物尽其用”,那缺少土地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花椒耐旱,适合在坡地生长,普利村的农民也有种植花椒的习惯。”据李德关介绍,村里选择花椒产业,一是考虑到普利村有种植花椒的传统,农民种起来容易上手且容易接受;二来经农业专家测定,村里的土壤、气候、坡度等自然因素适合花椒的生长;最重要的是市场因素,村里在选择种植花椒前,李德关专门带领干部群众到重庆花椒市场考察,需求量很大。
发展农业产业,产业选择是基础。在驻村书记李德关的带领下,选准了产业,普利村干部群众说干就干。
在资金筹措方面,村里没有集体资金,普利村整合了扶贫资金、退耕还林项目资金、生态移民后续发展资金以及李德关向“娘家”协调的140万元帮扶资金共490万元,用于花椒种植的前期生产资料投入资金。
选好产业,有了钱,怎么才能保证花椒种得好?普利村给出的答案是培训农民、进行技术服务指导。
“我们专门从重庆江津区请来了花椒种植专家长期在村里指导,关岭县政府也多次组织村民进行技术培训,现在大部分村民都已掌握了种植技术。”据李德关介绍,如今在普利村,不仅开设了花椒种植理论课堂,还专门成立了实习基地,农民可到基地上跟着农业专家现场实践操作。
8月23日下午,在李德关的带领下,记者在普利村的花椒种植基地看到,昔日的荒山荒坡已大部分种上了花椒。据李德关介绍,从2017年至今,全村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已经种植5750亩,他们计划在今年底实现种植规模达到10000亩。
“今年部分花椒已经初挂果,预计到后年村里的花椒就迎来了丰产期。”李德关站在花椒地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今年的市场价计算,刚采摘的生花椒8元钱每斤,一亩地产量1000斤左右,除去生产成本,种植一亩地花椒纯收入可达到4000元。
“产业选得好,产得好,最终还要卖得好,产业才能产生效益。”李德关表示,普利村花椒种植已经具备了相应的产业规模,为了让花椒卖得好,普利村还在产销对接上下功夫。
如何让农产品“卖得好”?普利村的做法首先是树立产业品牌,并对接有效市场。
据普利村花椒种植龙头企业关岭自治县三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成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在筹备自己的花椒产品加工厂,并将树立自己的花椒品牌。“我们目前已经与重庆方面达成了产品订购协议。”杨成表示,将来重庆、成都将成为村里花椒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
发展产业,帮助农民增收是目的。为确保群众的收益,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普利村还建立了完善的利益联结方式。
据李德关介绍,在全村种植的5750亩花椒中,其中2250亩为农户自发种植,花椒上市农民可以直接收益,其余3500亩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其中龙头企业占20%,村合作社占80%,属于合作社的部分,盈利后进行再次分红,其中全体村民占70%,合作社占20%,10%将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目前,普利村通过农业产业革命,已成功发展并推出枇杷、大棚蔬菜、百香果、皇竹草、关岭牛等多个农业产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李德关表示,近两年来,普利村学懂做实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全力推进农业产业革命,围绕树品牌、增效益的思路,做好产业扶贫文章,千方百计让农业产业成为村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