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基层闪光——记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郑燕青

2019-08-29 10:06:16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郑燕青是西秀区水务局派驻鸡场乡石井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两年多来,他抓村子长远发展的“关键事儿”,办群众满意的“暖心事儿”,干村民增收致富的“实在事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青春在基层闪光,照亮了村民的脱贫致富征程。

  郑燕青刚到石井村驻村时,见到这样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很多村民都在嘀咕,这个第一书记是来“镀金”的。

  起初,郑燕青面对石井村的贫困,因基层经验缺乏,加上石井村16.1%的贫困发生率,让郑燕青倍感压力。

  尽管如此,郑燕青没有打退堂鼓,他吃住在村,与群众同劳动,积极为村民做实事。在和村民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郑燕青逐渐掌握了石井村村情,拉进和村民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大家的广泛支持。

  一直以来,石井村都是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郑燕青明白,要如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硬仗,光靠传统产业是不行的,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的产业。经过几个月的走访调研和学习取经,结合石井村的实际情况,郑燕青因地制宜提出了以白茶种植为长产业,辅以中药材、经果、辣椒及蛋鸡养殖等短产业为一体的“种养双引擎”产业发展模式。

  “为了打开发展局面,我带领村支两委干部到周边的乡镇学习取经,再结合石井村实际,提出以短补长、长短相结合的种养‘双引擎’的发展模式,希望通过产业发展来带动我们全村的群众共同致富。”郑燕青回忆道。

  自从村里发展白茶种植以后,石井村村民尚永秀就把自家闲置的11亩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在获得每亩500元流转费的同时,尚永秀在茶园务工,每天还可以得到100多元的务工收入。

  尚永秀说:“我年纪大了做不了农活,把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一亩有500元的流转金,如果我经常来务工的话,一个月二千四五百元是有的。”

  在石井村“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白茶产业发展模式下,村民不仅获得了土地流转金,还有土地入股的分红金,务工还能拿到薪金,相当于“一地生三金”,白茶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村民尝到了甜头。

  “是郑书记带起我们干,为石井村闯出了一条产业致富路。”周志刚是石井村致富带头人,他说,石井村的农业产业发展之前一直难成气候,后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种养结合思路引领下,现在石井村的白茶种植规模扩大到738亩,村民通过参与种植白茶和在产业基地务工,近年来共增加收入70余万元,增收带动了全村13个村民(组)。

  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后,为了进一步做精、做优、做强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郑燕青遍访退休村干部、老党员等人,成立“扶贫顾问团”,还把返乡养殖大户、创业青年、农村知识青年等作为发展对象,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群众心坎里,进而引领全村产业发展。

  干群同心谋发展、群策群力促脱贫,如今,除了白茶产业外,石井村的中药材、经果、辣椒和蛋鸡等种养殖业已经达到了2000多亩。其中,中药材规模达600亩,辣椒种植规模达300余亩、花椒种植规模达150余亩、安顺坤韵茶叶有限公司在村种植规模达500亩,而蛋鸡和林下鸡养殖,采用循环式养殖模式,利益联结全村139户贫困户。这些产业的多元发展,直接增加农户收入60余万元,使石井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

  此外,郑燕青还争取项目支持,打新井、铺管网,将甘甜的自来水送进了每户村民家,彻底解决了石井村季节性缺水难题;向原单位争取项目资金19.4万元,为全村每家每户配备垃圾桶,改善全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牵头实施“亮化工程”路灯安装项目,利用所学专业绘制了全村路灯安装示意图,完成了全村356盏路灯安装工作项目。还配合乡政府完成了2条产业大道修建和1条道路扩宽工程。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郑燕青心中有了下一步发展计划:“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和乡党委、政府战略部署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进一步抓好产业规划,做优做强,做精我们的产业,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和同步小康打下坚持的基础。”

  脚下沾满乡间土,心中饱含帮扶情。在两年多兢兢业业的驻村帮扶路上,郑燕青不仅成为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也成为了村里群众的贴心人。(赵文全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吴学思)


责任编辑:陈婷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