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分享会分为人文森林历史学、人文森林艺术学、人文森林行为学以及人文森林工程学四部分进行。讲座现场,梁衡以 " 人文森林学 " 的新视角,分享了人文森林的历史、艺术、行为和工程。梁衡说,写书、讲座,目的是借森林来保护文化,借文化来保护森林,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树梢上的中国》以作家游历山川为主线,通过寻访 20 多棵古树古木的生长史,以散文形式讲述 " 人与树 " 的故事,钩沉了华夏大地蔚为壮观的文明史和奋斗史。梁衡曾计划要写一百棵人文古树," 写一棵树要来回数千里,采访三四遍,耗时几年。" 梁衡说,这无异于是一种历史研究与田野考古,动手以后才知难度之大,不可想象。
在书中,梁衡将二十多棵呈献给读者,每棵树还附有作者手绘的人文古树彩色画并题诗,融美文、绘画、诗歌于一体,开卷便能感受到厚重的人文气息、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浓浓诗意。

梁衡看来,每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是活着的历史坐标,是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记录下一根根树梢上的中国剪影,不忘曾经的苦难,展现历史的辉煌,续写着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不朽荣光。
在互动环节,花溪一中老师和学生为梁衡老师深情朗诵《壶口瀑布》片段,并请教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从事林业工作 40 年经验的伊世炎老先生听完讲座后感慨道,自己从事多年林业工作却忽略树背后的人文思想,听完讲座后受益匪浅,今后希望林业工作者们多学习,以更高的视角去开展工作。(来源:ZAKER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