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养牛村:筑起良巢凤来栖

2019-09-04 10:32:55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作者:高智

刚入秋的养牛村,日照依旧充足。伴随着缕缕阳光,身背草料的村民们走在返回养牛场的路上。在养牛场里,牛儿们一边听着萨克斯乐曲,一边吃着新鲜的饲草,好不自然;在育儿区,一群刚出生几天的小牛犊或四下追逐撒欢,或围绕在母牛身旁吸吮着乳汁,一派欣欣向荣好景象。

养牛村位于关岭自治县沙营镇,全村共有437户1906人,其中建党立卡贫困户为167户778人。多年以来,该村都处于设施无基础、村中无产业、集体无经济的“三无村”。直至201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养牛村成功引进贵州博新牧业有限公司到村建设500头规模的现代化养牛场,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让村子一改颓势,焕然一新。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

“博新牧业到村建设养牛场,村合作社没有掏一分钱,也不占一分股,我们的想法很朴实,就是把‘服务’搞好,让企业壮大,从而为村里提供大量的务工岗位,让村民们就业增收。”养牛村村支书赵正勇如是说。

博新牧业养牛场.jpg

博新牧业养牛场

为了让企业能在村里“生根发芽”,养牛村采取“帮扶单位+党支部+公司”的服务模式,抓实抓牢博新牧业的落地建成。用赵正勇的话来说,只有把这“梧桐树”栽好了,“凤凰”才能筑巢安家。

“刚到养牛村建设养牛场,就遇见了难题,不是占了张家的地,就是靠了李家的田,没有村支两委的协调支持,这养牛场办不起来。”博新牧业董事长王长良告诉记者,在村支两委的协调帮助下,养牛场不仅如期建设完毕,还通了水,通了电,通了网,通了路,通了灯,也与村民们通了情谊。

在养牛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工后,村支两委又主动为公司流转土地种植牧草,同时鼓励村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牧草直接出售给公司。

草料仓.jpg

草料仓

“除了感谢村支两委的协调支持外,还要感谢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他们是真心把我当家人对待。”提及村支两委与驻村工作组的付出,王长良心里暖烘烘的,全是感激。“每年养牛村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牛生病的情况,吴书记知道后,第一时间向职院反馈,并邀请了畜牧专家教师来给牛看病。”

除了在“硬件”上给予公司最大的支持,在“软件”上还提供了技术的保障。“养牛村是我们安顺职院的主帮村,在得知博新牧业到村建设养牛场后,我们主动向前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组成由学校领导直接负责的养牛村种养殖服务专班,利用学校的畜牧兽医、农林等专业的专家教师为企业、村合作社、村民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学校在博新牧业挂牌实训基地,企业为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的平台。”安顺职院驻养牛村第一书记吴仲理说道。

养牛场种公牛.jpg

养牛场种公牛

最近,村支两委在博新牧业成立了公司党小组,将村党支部书记与驻村第一书记编入公司党小组,开展党小组生活。吴仲理告诉记者:“通过在公司建立党小组,不仅可以更加直观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的作用,还能进一步挖掘发展入党积极分子。目前,博新牧业的董事长王长良就有了入党的意愿。”

正是通过村支两委与驻村工作组用心用情的帮助支持,博新牧业不但在养牛村落地生根,还通过这些年的良性发展转亏为盈,年出栏量达到600至800头成牛,公司发展迈向新台阶。

凤栖反哺情,“扶贫”花盛开

“吴书记、赵支书,今年公司盈利了!这些年没有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养牛场也没有如今的发展。我想给村合作社分一部分红,再拿出一些钱来资助村里的娃娃们念书。”最近到了开学期,王长良主动找到吴仲理与赵正勇,想要力所能及的“反哺”乡里,回馈乡民。

分红现场.jpg

分红现场

相守三年,企业有了好的发展,主动向村合作社分红3.34万元,又向驻村工作组捐赠经费1万元,并设立养牛村“寒窗助学基金”奖励资助村里考上本科、大专院校的学生,其中考上985高校的每人5000元,211院校每人4000元、本科一本每人3000元,本科二本每人2000元、高职专科每人1500元。

“博新牧业分红给合作社的3.34万元,我们按照每户分红200元的标准对村里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分红。”赵正勇告诉记者,除了这次的产业分红外,企业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务工需求越来越大,目前与公司签订劳务合同的长期工就有18名,平均月收入3000元,还包吃住;短期工每天80元的工资,每年最少要提供4500人次的务工量。

杨永波正在喂牛.jpg

杨永波正在喂牛

该村的贫困户杨永波,因右耳有听力障碍,出门务工难找工作,仅靠家中几亩薄地过活,与女儿相依为命,生活清苦。从2016年进入博新牧业工作后,他将家中土地流转给了公司,每年赚得租金;到养牛场务工,每月还有薪金;去年镇上推行“五户联保”养牛模式,他又从村合作社领回5头关岭牛饲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现在每月在养牛场工作有2800元的工资,还能养牛赚钱,前两天刚以16000元的价格卖了一头牛哩!”他满怀感激地告诉记者,政策的支持与企业的带动让他成功脱了贫,不仅偿还了借款,还解决了女儿读大学的费用,现在的生活是越过越有盼头。

杨永波是养牛村紧抓“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的受益者,也是通过企业引进,就业增收脱贫的一个缩影。在村支两委与驻村工作组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养牛村贫困群众仅剩14户5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65%,成功脱贫出列。(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

责任编辑:胡晓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