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为《大坝: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作序

2019-09-10 11:07:20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安顺日报社于2018年6月至9月期间推出的《大坝: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系列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文明网、央广网、凤凰网、搜狐网、澎湃新闻网等多家网站转载,并获得了第三十四届(2018年度)贵州新闻奖二等奖。

为全面发挥好榜样的示范作用,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将《大坝: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系列报道集结成书,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塘约道路》撰写人王宏受邀特为《大坝: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系列报道)》作序。《序》文如下。

王宏甲

范成荣和古宇写了安顺市大坝村的系列报道,将结集成书,期望我为之序,有关安顺和成荣的许多记忆就都在我的脑海里栩栩如生了。

2016年,我意外发现安顺塘约村,决定要去这个村调研的时候,范成荣曾经多次领着我去塘约。我们的友谊和相互信任就是在那时候建立的。

后来我写了《塘约道路》,在写完最后一章时,我强烈地感到“不知结尾在哪里”,感到有许多已经写了和没写的事情仍在敲击我的心扉……于是我知道了,至少还有大坝村陈大兴的故事没有写进去。

“陈大兴的故事怎么能不写呢?”这是我当时内心的声音。一定要写!于是写了一篇很长的后记。就在这篇后记里,我写了大坝村两任村支书令我感动不已的故事。

那时,我已经听到有一种声音说,要学塘约走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就得有左文学那样的党支书。如果没有,是没法学的。可是,左文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左文学当村干部之前也是单干户,是个养过猪、养过牛的农民。大坝村陈大兴担任党支书的故事,还更典型。

那是一个星期六,也许是星期天。我坐在陈大兴家门外一个遮阳篷下,听他讲村庄的历史。大坝村的历史不足百年,是逃荒者来此开荒种地聚成的村。这里有荒野可开发,但没有水,耕种完全靠天吃饭。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靠集体的力量引来了水。但二十年过去,村庄还是很穷。1996年大坝村老支书陈万德因直肠癌要去世了,他请人把陈大兴叫到医院来,把大坝村托付给他,要他今后把大坝村人的日子管起来。

可是,这时的陈大兴连党员都不是。

可是,老支书认定村里的年轻人中,就数陈大兴最不自私,讲公道,能吃苦,有骨气,有头脑,还有组织能力。

老支书即将离开人世的目光望着陈大兴,问他:“你愿意入党吗?”陈大兴压根儿就没想到老支书这么信任他,他眼泪掉下来了,说:“愿意。”

“好!”陈万德老支书说,“那你现在就写个入党申请书。”这天镇党委书记、镇长也来了。陈万德说,“我给书记和镇长汇报过村里的工作了,他们会培养你,帮助你。”

三个月后,陈大兴作为预备党员开始主持村里的工作。这件事看起来是这样不符合组织程序,可是这个临终托村的故事,是这样地悲壮!从前有帝王“临终托孤”的故事,我们何时听过村支书“临终托村”的故事呢?

陈万德老支书为什么临终还挂念着全村,是什么使他不做完这个托付死不瞑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村支部书记?我们不能不说,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才培育出这样的以关怀全体村民生活为己任的党支部书记。这里最强的信号就是“集体”!如果只关心自己,就不必考虑全村了。

迄今,陈大兴已经当了二十多年村支书。他二十多年带领村民同贫穷搏斗的故事,坎坷而不屈不饶。他也办了“村社合一”的合作社。2016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表彰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贵州全省有六个,安顺唯一的一个就是陈大兴担任党支书的大坝村党支部。这里最强的信号还是集体,陈大兴只有走组织起来共同致富的道路,才没有辜负老书记对他的信任。这里充分说明了一个优秀的党支部书记的极端重要,这优秀的标志,不是致富带头人,而是集体经济带头人。

在这系列报道中,有一段描述讲到,2011年陈大兴尝试栽种的30亩无籽刺梨迎来丰收,“引起了市委领导关注,组织召开全市无籽刺梨种植观摩会,将无籽刺梨更名为‘金刺梨’。大坝村30亩金刺梨就成了星星之火,迅速在全市形成 25万亩的燎原之势。”在这件事里,“市委领导”及时组织观摩会,将陈大兴的经验迅速稳妥地向全市推广,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也就是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如果看见了好的经验,没有积极推广,就属于不作为,属于失职。

贵州省委在2017年就号召全省农村要学习塘约经验。今年省委再次发文号召大力推广塘约村、大坝村办“村社合一”合作社的成功经验。范成荣和古宇对大坝村的深入调研,采写的系列报道,让我再次看到陈大兴和大坝村乡亲们的身影,他们积极探索着产业发展、生态发展、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种种足迹均是推行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我能感到成荣、陈大兴和乡亲们奋力于乡村振兴的热望与心跳,能看到他们早晨的阳光和夜晚的灯光。我能感觉就像自己的脚板再次走进这片土地,我深信你们的奋斗、你们的家乡,一定会像理想的一样美丽灿烂。

2019年9月6日 北京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责任编辑:胡晓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