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西秀区轿子山镇青山村看到,种植大户忙着招呼来自周边的村民采收成熟的果实,果园通道上,游客你来我往,体验采摘乐趣。
作为西秀区第五届人大代表、青山村党支部书记的杨启荣,这个时候根本坐不住,山上山下来回跑,安排村民到采摘园务工,收集水果产量、销售情况,了解种植大户发展打算……虽然忙得顾不上喝口水,但他却满脸笑容的对记者说:“我们的产业对贫困户进行了利益联结,种植园丰产丰收,贫困户就增产增收,再忙也值了。”
今年44岁的杨启荣就是这样一位“心中装着群众利益,情系青山村发展”的人大代表。
倾情助力家乡产业发展
杨启荣1993年12月入伍,2009年12月退役,2010年12月当选青山村村委会主任,2013年11月至今任青山村党支部书记,是安顺市第四届党代表、西秀区第五届人大代表。
“我们村以前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作物种植经济效益低,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大量土地成了荒地。经济发展落后,村民生活过得紧巴巴的。”杨启荣回忆道。那时,刚从部队退役的杨启荣看着青山村的贫困现状很是难受,不愿服输、心中憋着一股劲的他决定参选村干部,带着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
青山村总面积9800多亩,可耕地面积只有3000多亩,荒山、林地资源丰富。面对资源家底,经过走访征询、考察研究,杨启荣和其他村两委干部一拍即合:“先把一千多亩荒山、林地资源盘活,发展精品水果种植产业,让沉睡的土地资源变成帮助村民增加收入的资产,也能壮大村集体经济”。
“除了原有的大樱桃和猕猴桃产业,我们又引进了刺梨、桃子产业。还对每个水果种植园作了规划,打通了进入果园的产业路。”杨启荣说,为推动青山村精品水果产业发展,他牵头成立了青山村产业发展平台公司,统筹利用全村土地资源,并采取“村支两委+村公司+种植大户+农户(贫困户)”发展模式,制定了村产业扶贫“5:3:2”利益联结机制,村公司以土地入股参与几家引进企业(种植大户)发展,把土地入股分红的50%给贫困户,要让贫困群众优先享受“发展果实”;30%用于村公司发展运转,2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不忘初心带领群众致富
如今,经过逐年扩种,青山村500亩荒山、林地资源盘活了,140亩大樱桃、120亩猕猴桃、120亩刺梨、120亩鹰嘴蜜桃,让青山村连片的几座树木稀疏的山头重新披上了绿装,也为青山村老百姓结出了“致富果”。
“老幸,今年的猕猴桃产量和品质都好啊,要抓紧安排采收、销售,争取卖个好价钱。”杨启荣说。“那是当然,而且这几天来采摘的游客多,要多请几个村民来帮忙才行。”猕猴桃种植户幸刚青应答道。两人寒暄几句后,就纷纷弯下腰钻进猕猴桃藤架下查看果子长势去了。
说起杨启荣,幸刚青竖起了大拇指。“是他帮忙争取政策支撑、流转土地,解决用工问题,帮助宣传、寻找销售市场,没有他,猕猴桃果园不可能有今天的规模。”幸刚青说:“我这里有什么困难和需求,杨书记都会在第一时间帮助解决。”
杨启荣作为“脱贫攻坚人大在行动”联系青山猕猴桃采摘园的人大代表,不忘“为人民履职”初心,全力帮助果园扩大规模,重新调整猕猴桃种植品种,争取区人大联系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资源,改善了猕猴桃种植条件。目前,120亩猕猴桃全面挂果,每年可为青山村产业公司分红1.1万元,能带动几十名村民就地就业,年发放务工工资10余万元。
一门心思为人民办实事
在杨启荣的团结带领下,现在,青山村已有500亩集体土地入股到四家种植大户中,每年土地入股分红5万元,使全村34户贫困户每年通过享受产业分红增收1470多元,同时,5年来增加村集体经济3万多元。
杨启荣介绍,青山村精品水果种植产业,优先带动了4名贫困村民固定务工,零散带动了362户家庭(含贫困户)劳动力实现就近务工增收。帮助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9千元以上,5年来户均增收4.5万元以上。青山村2016年脱贫14户45 人,2017年脱贫9户28人,目前未脱贫户11户44人,贫困发生率为1.16%。
产业兴,百姓富。如何下好“产业兴旺”这步乡村振兴先手棋,让村民都因产业而富,杨启荣和其他村干部都在思考。面对村里“以精品水果种植为主,蔬菜、养殖等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杨启荣并不满意,他忧虑道:“我们村已经并入城镇发展行列,可使用土地越来越少。要有长久的发展,必须想方设法调优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增加产业发展效益。”
“要为村民谋福利,就要走到村民中去,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听他们的发展意见、建议,表达好他们的意愿、呼声。然后团结村支两委干部和广大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推动全村各项事业向前发展。”杨启荣用这样的话鞭策着自己。
任村干部且当选西秀区人大代表以来,杨启荣因事迹突出先后获评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区级“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获区级“五一劳动奖章”,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谆谆誓言他始终牢记于心。(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吴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