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县化处镇是全省闻名的贡茶之乡,近年来,该镇以“大党建引领大产业,大产业助力大脱贫”为指导,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工作目标,按照“茶果上山、蔬菜下地、莲藕进田”的发展思路,做大做优现代生态农业这篇文章,探索出了一条“农村有看头、农业有奔头、农民有干头”的成功路径,推动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目前,化处被国家列入中央财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镇示范建设,正以一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强镇”的新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初秋时节,行走在化处镇的田间地头,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水母河流域全景 杨允平 摄
产业转型促发展
韭黄摇身变“黄金”
走进化处镇焦家村的水母河流域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两年来,这里的万亩韭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是全县推进十万亩韭黄种植的“先锋梯队”和“示范标兵”。
2017年底,普定县确定韭黄产业为“一县一业”重点扶持,向行政村注入百万元贴息资金,鼓励村级产业发展。化处镇抓住机遇,探索镇级公司牵头管理、村级公司参与实施、村民参与务工的运行模式,并以焦家村为核心创建水母河流域韭黄园区,开始了规模化发展,形成了韭黄种植、收割、清洗、包装一条龙标准化发展的精品示范园区,远销浙江、广州、上海等城市,这片土地率先实现了“韭黄变黄金”。
“目前我们水母河流域的韭黄面积是10500多亩,我们的韭黄是根据大数据提供的信息来进行销售的,订单多的时候我们就大面积的捂,订单少的时候我们就一块一块地捂,目前市场是供不应求,没有捂韭黄的时候,我们村民就在园区里面锄草培土,每天保持在500余人务工,保证了水母河流域周边村寨村民都有稳定的务工收入。”化处镇焦家村村支书张振刚说道。
水母河流域生长茂盛的韭菜
自2018年10月开始销售以来,该园区共销售韭黄1200余吨,销售金额超过1200万元,支付人工工资1000余万元,带动化处镇贫困户1281户5775人参与到韭黄产业中,年人均增收4000元,品牌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成效不断发酵升级,形成“贵州韭黄在安顺、安顺韭黄在普定、普定韭黄在化处”的发展格局。
为了更好地推进韭黄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普定特色产业研发中心就建在水母河流域核心园区,研发中心集产销调度、产品展示、产品研发为一体,依托大数据平台对全县韭黄进行相关数据追溯和生产、销售等调度,提高订单农业比例。
通过规模化的土地流转工作,化处镇明确了“山地农业强基础,村企合一促发展”的总体思路,现阶段,开展蔬菜种植的产业大村已形成了产、贮、销一条龙的良性发展态势,水井、戛卧、朵贝及化新等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从2013年到2018年实现了180%至310%不等的转变。
朵贝茶
朵贝茶声名远播
扩产提质助增收
被称为“贡茶之乡”的化处,多年来加强朵贝茶的保护和传承,并把这一优势品牌不断发扬光大,实现了复兴万亩茶园的目标,“朵贝毛峰”和“翠芽”曾多次在省内外茶叶质量鉴评中荣获“优质名茶”称号。朵贝茶也走出了贵州、走出了国门。
如今,朵贝片区已发现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多达19000余株,通过对古茶树品种进行扩繁种植,化处镇茶产业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
“2009年以前,朵贝茶就已经很出名的了,但是在这个地方的朵贝茶,以前是属于零散的,在老百姓的地埂上,不成片也不成规模,通过这10年以来的发展,现在我们的规模已经发展到1000多亩,每年我们基地都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有60%以上可以进入丰产期。”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应武说道。
在这片茶山上,朵贝村村民任润莲夫妇俩就在茶园里务工,丈夫参与小组管理,妻子锄草采茶,小日子也越过越好。
正在地里修剪枝条的任润莲一边忙着手里的农活一边说道,“过去,我们在家干农活,种粮食卖不了多少钱,经济来源单一。现在我们在茶园里面干活,每个月有两三千的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得多。”
目前,化处镇共有茶园1.26万亩,较十年前的1000亩实现了10倍增长。其中投产面积1万亩,可采摘面积6800亩,2018年化处镇茶叶产量达60余吨,实现产值2400余万元,就地解决贫困群众务工4000余人。
美丽乡村水井村
农旅融合发展
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化处镇境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如今的化处正在以“农业+旅游”的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通过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游、体验游等一产“接二连三”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去年一年,全镇实现旅游收入1000万元。
来到水井村,这里小楼林立,与千亩荷田交相辉映。水井村是化处镇近年来发展较好的“农旅”结合的典范,2016年水井村依托优良的水资源条件,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土地统一种上了莲藕。经过3年多的发展,水井村的莲藕种植已达1000余亩,每到荷花盛开时节都会引来大量游客。游客的增多也让村里大多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在水井村,农家乐以及供游客购买物品的小摊点共计40余家。
“以前我们水井村很贫穷的,路不通,房子烂,走路出去都要穿水桶鞋。5年前,我们村开始栽种荷花,并且慢慢的扩大种植面积,每到周末,特别是花期时,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前来游玩。现在我家开了一个农家乐,会为游客准备特色的荷花宴、莲藕宴,每个月的收入有两三万块钱。”水井村藕御坊农家乐老板朱梅说水井村的变化也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水井村莲藕喜丰收
如今,水井村形成集观光、旅游及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产业链,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发展“荷花经济”,助力全村脱贫攻坚。目前,水井村莲藕年产量1000吨,产值达800万元,旅游收入也从无到有,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30万余元;全村累计脱贫361户1543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9851元。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和探索,化处镇破解了长期以来增收难、致富难的问题,逐步从单一的农业经济镇发展成为区域特色经济明显、以高效山地农业园、现代化旅游产业为支柱的农旅特色乡镇。2014年以来,该镇3137户12447名贫困人口摘下贫困帽,全镇贫困发生率从22.06%下降至1.48%。(张文霞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鲁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