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弄染村,村中心广场处的一座老房子格外引人注目,房屋的土瓦、石墙在时间洗礼下略显沧桑,门上“弄染结盟名垂青史,彭陆协定功著千秋”的对联,常常留住路人的脚步,驻足观望。
1935年4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三军团长征路经镇宁沙子沟的弄染寨时,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便与当地布依族首领陆瑞光签订了“反蒋协议”,后被称之为“弄染结盟”。在陆瑞光的护送下,红军顺利经过沙子沟,同时,红军还留下了12名伤员给陆瑞光照料。1936年10月,反动军阀杨森,施用诡计抓走陆瑞光。1937年初,陆瑞光被枪杀在贵阳八角岩,时年36岁。1989年3月31日,省人民政府追认陆瑞光为革命烈士。这是红军途经贵州民族地区成功实践“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范例,是红军长征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之一。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有效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后人把陆瑞光的老房屋建成烈士纪念馆,2015年镇宁县政府在县城还修建了陆瑞光纪念馆。”镇宁自治县沙子乡弄染村村支书王荣珍介绍,弄染村每年都要接待一批又一批机关党员干部、社会各界人士、学生、新党员在这里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讲红色故事,翻历史新篇。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弄染激活了厚重的红色基因,在村里逐渐形成了学习和弘扬“红色文化”的氛围。
“为了纪念当年的弄染结盟,村里每家每户逢年过节都会做鸡八块、五色饭。”弄染村村民韦明周介绍,据村里的老人们口口相传,当年红军过弄染时,村里的村民把他们当成最尊贵的客人,拿出了家里最好的食材,杀鸡、做五色饭招待红军。如今这个习俗在弄染村周围的布依村寨延续了下来,有客人来家里,主人都会杀只鸡,然后分成八块,用鸡肝招待年纪大的客人,用鸡头招待最尊贵的客人。
如果说习俗的延续,是对曾经“弄染结盟”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那弄染村近些年来团结奋进的经济社会发展故事,则是对“弄染结盟”的发扬和继承。
“近年来弄染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发展种植1000余亩‘红不软’桃子、建成弄染村300亩规模生态蔬菜种植基地、1500亩“四月李”、“蜂糖李”种植基地、辣椒种植1200亩,利用现有的李子种植规模和土鸡、草包鸡蛋的口碑,在弄染发展土鸡养殖1200羽,发展肉鹅养殖1500羽。完成生猪养殖300余头、黑山羊养殖800余头、肉牛存栏量120余头、蛋禽养殖年产量5吨。”王荣珍介绍。
“深挖红色文化,结合布依风情,打造具有弄染特色的红色文化名村。”谈到弄染村下一步的发展,沙子乡组织委员段成海介绍,弄染村着力推进“红色旅游+”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农业新业态,把扶贫开发与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让村民过上好日子,让乡村变得更美丽。(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陈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