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初秋的安顺城,昔日破旧的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一新,贯城河清波荡漾,蓝天白云澄碧如洗。在城区大街小巷细心体味,让人赞叹的不仅是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的改变,更有城市管理和秩序的悄然提升,文明礼让、志愿服务等一幕幕暖心画面映入眼帘。
文明新风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培育。近年来,我市积极创新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拓展文明实践载体,持续推动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明的持续滋养,让这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小城呈现出它最美的样子。
老旧小区气象新
走进经开区所辖的老旧小区,记者看到小区房子外墙刷上新漆,路面整洁有序,混乱的电线埋到了地下……曾经的老旧小区在短短几个月之间旧貌焕新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在龙飞家属小区住了20多年的刘阿姨高兴地说:“小区有人打理了,道路干净了、垃圾消失了、车子停放有序了,我们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舒适了”。
据了解,龙飞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可以说是居住环境幽雅的高档小区。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高档小区成了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日益老化,下水堵塞、道路破损、停车拥挤等问题接连出现。为巩固老旧小区创文期间环境卫生整治成果,让小区变得整洁有序,环境更加宜居,经开区积极探索创新,引进物业保洁公司对老旧小区进行规范化管理。
如今龙飞小区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小区的管理工作也得到保障。在完善硬件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同时,经开区还发动志愿者,把优质服务延伸到小区内的孤寡老人家中。“通过我们的义务奉献,不仅给居民提供服务,也带动更多的居民行动起来,一起共建美好幸福家园。”经开区创建办负责人说。
这样的文明行为在经开区已蔚然成风。目前,经开区老旧小区172个,其中无物业的小区有116个,占67.4%,预计12月底可全面完成物业管理服务进驻工作。环境面貌的焕然一新,让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参与创建活动热情高涨。
聚焦民生补短板
龙飞小区只是我市众多实现华丽转变的小区之一。老旧小区、无人管理小区、棚户区的改造拆迁和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是去年以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重头戏之一。
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我市坚持科学合理进行改造提升,优先解决水、电、路、网、物业服务等基础设施改造的“基本版”,着力打造健身活动多样、生态环境优美、各项服务设施齐全、富有特色的“标准版”。
创建为民,以民生诉求为出发点,针对公共环境、公共服务、公共秩序等创建热点问题,通过打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优秀文化,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补齐民生短板,将创建成果惠及最广大的老百姓。
今年以来,我市已完成公厕改造提升和新建工程44083个,推动公厕改头换面,告别脏乱差等问题;新增主城区非占道公共停车位1000个,极大缓解了停车难问题;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项目20个,目前已经全部开工,健身路径的搭配将结合群众的健身需求,保证器材的实用性能,让老百姓容易懂、容易上手。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我市全面落实“精、细、美”要求,全系统、多领域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序实施示范街区改造,加强数字化城管建设,坚持条块结合,将市直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纳入网格化管理,实行市场化信息采集、平台交办、限期整改等,城市管理问题处置能力大幅提升。
文明理念入人心
近日,在中华西路、龙泉路等城市主干道,记者看到,在一些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路口,每当有行人准备过马路,绝大多数机动车都会放慢车速,主动停车让行。礼让斑马线,正逐渐成为广大司机的良好习惯。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启动后,安顺文明网就开展了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安顺”为主题的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引发网友广泛参与;市公交总公司在全市率先开展礼让斑马线行动,公交驾驶员主动礼让斑马线已成行车规范,获得市民点赞;公安交警部门常态化开展不礼让斑马线行为执法处罚活动……如今,“礼让”意识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交通参与者加入到“礼让”队伍。
个人文明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我市把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作为重要内容,推动文明理念和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充分运用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道德讲堂、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等阵地,向群众宣传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传统美德、家风家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相关内容。今年以来,全市共累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约1400余场次,惠及人数110万人次。
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做示范、当先锋,教育系统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活动,文明办、共青团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活动,窗口单位提升文明诚信、微笑、文明服务理念,公交车、出租车带头开展“礼让斑马线”活动,沿街门店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市民广泛参与“做文明有礼安顺人”活动。
文明建设,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只见起点、没有终点。安顺正以脚踏实地的久久为功,营造人人崇尚文明、人人关注文明、人人践行文明的浓厚氛围,让城市精彩、让生活出彩!(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