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过后,蒙蒙细雨中,西秀区旧州镇高坡村的微农场正式开垦。干部村民齐上阵,挥锄垒沟、播撒种子、运送肥料……忙得热火朝天。十亩土地以一块块的区域有序划分为整齐的地块,空白提示牌上将分别写上认领人的姓名。
忙得一头汗的高坡村村支书雷文平向记者介绍,微农场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突破口,整合资源,创新扶贫模式,以高坡村桃树种植基地的土地为基础依托,打造出来的一个集“党建+扶贫+亲子”为一体的综合性农场,致力于打造众筹认养、壮大集体经济、解决贫困户就业的扶贫产业,引导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有爱心的社会人士以购代捐,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微农场采取“党建+村合作社+村干部+村民+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启动资金共计44000元,由帮扶单位西秀区医保局、村合作社、村干部、党员以及农户自筹。贫困户在微农场有务工收入,农场盈利后还可以参与分红。
自发筹资2000元的脱贫户杨启梦说:“我在村里的帮助下脱贫了,也想为村里出一份力,帮助其他人脱贫。这样想着,干活特别有劲!”
党员胡永凤是村里的村医,扎根高坡20年,把青春年华献给了高坡村医疗卫生工作。同样主动出资的她,趁着工闲也赶来帮忙。她说:“雷支书的微农场计划提出来后,党员干部都很支持。作为党员,只要有机会为村里经济发展出力、帮助贫困户创收,我们一定身体力行。”
高坡村现属三类贫困村。2014年以来,村支两委积极争取资金,不断加大投入,探索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经营分红,推动高粱、折耳根等农业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2014年脱贫出列后,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186人,其中已脱贫45户156人,未脱贫11户30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为1.38%。如何帮助未脱贫的农户早日脱贫?如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是高坡村村干部牵挂于心的大事。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纵深推进,土地流转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微型农场渐渐兴起。紫云自治县的红芯薯微农场让雷文平受到启发。高坡村的种植业以桃树、水稻、高粱、辣椒、生姜、折耳根为主,桃树种植基地中可套种蔬菜,增加单位面积产值,发展精品示范微农场,助贫困户增收。想法一经提出,得到村支两委和帮扶干部的一致赞同。微农场的产业宣讲、筹资、采购、务工等一系列工作快速推进。
微农场以无花肥、无有害农药为“绿色、健康、有机”理念,以传统生态种植为卖点,每年分两季种植各种精品蔬菜。一季从每年4月至9月,主要选择辣椒、水果、玉米、生姜、黄瓜、西红柿等时蔬进行种植,一季从10月起至次年3月,种植大蒜、葱、蚕豆、萝卜等深受市场欢迎的时蔬。认购的客人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微信群进行点单种植。
不仅可以自行选择品种,认购者还能在微信群里看到务工农户在自家认购地里劳作的场景,播种、施有机生物肥等,全过程可追溯。认购者甚至可以直接来到农场,与家人一起体验耕作,亲身体会“农场主”的感觉。还未正式开垦前,高坡村已经通过帮扶单位、党员干部等自有渠道,发展认购者近30户。十亩地共分为100分,每一分地认购价1000元,尚有70分地等待认购。
目前,微农场内已有务工农户40人,其中23名贫困户。正在播撒香菜籽的贫困户杨学英,一手拎着装菜籽的口袋,一手撒种入土,她乐呵呵地说,“我今年52岁了还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高兴得很呢!你看啊,我家里有3亩地种高粱,现在又有了这个农场,每天务工可以拿80元的收入。”
指着眼前开垦中的微农场,雷文平满怀憧憬:“微农场虽然小,却承载了农场几乎所有的功能,比如种植、观光、采摘、休闲度假、餐饮、耕种体验、采摘体验等。集劳动教育体验、扶贫帮困于一体,倡导绿色健康生活。等一期基础设施打造完毕后,依托现有的成片桃林,高坡村还将打造‘幸福花海’、烧烤区,并以旧州‘桃花节’‘躲立夏’等民俗文化为内涵,让认购客人来有所赏、赏有可品、品有所获,以微农场这个‘小窗口’,推开高坡村农文旅发展的大门。”(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