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的致富梦:誓把荒山变“金山”

2019-10-21 18:00:41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作者:高智

  在关岭自治县沙营镇养牛村余家地组的半坡上,村民赵友华正在自己的花椒地里除草。“去年4月以来,我总共种植了750亩的本地花椒,按照现在市场上每斤花椒价值12元计算,我种植的这56000株花椒苗5年后亩产收入预估能达8400元......”赵友华激动地向记者算起了“致富账”。

  求富:“活地图”欲把荒山变“金山”

  “荒草萋萋不成林,赤地百里无树荫”是养牛村人常用来形容贫瘠的山坡土地的言语,因为石漠化严重,村民们仅靠着父辈留下来的一亩三分地传统种植经济价值很低的玉米和油菜。要想致富,发展产业是必经之路。

  身为村护林员的赵友华每当走到山最高、沟最深、路最远的地方巡山护林时,都不经感慨:“要是这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最大的价值那该有多好,就像‘板贵花椒’一样,不仅能改变石漠化现象,还能让群众增收致富。”

  工作之余,细心的赵友华还善于观察身边事物,他发现村里一些农户总会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几株花椒树,产出的花椒主要是自用,并且这些年花椒的市场非常稳定,价格走高时椒农们收入很是可观。

  “要是村里规模化发展花椒产业,大家肯定能致富。”于是,这位因长期穿梭在山林草坡值守防火而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活地图”的男人萌生了誓把荒山变“金山”的想法,那就是种花椒。

  追梦:“初学者”积累经验成“技术员”

  “只要用心耕耘,脚下就是希望的田野。”赵友华常常用这句话鼓励自己。

  花椒种植,怎样种植管护,如何防治病虫害,这些问题对于没什么文化的赵友华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如何从“零基础”去学习积累,再到熟练地掌握这门技术?虽然心怀忐忑,但他却很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无论是镇上组织外出学习还是有专业老师到田间地里实地指导,第一个主动报名的总是赵友华。

  去年3月,偶然得知镇上要组织各村支书到遵义市道真县观摩学习花椒产业,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即向镇里申请要一同前去学习,并得到镇领导的大力支持。在观摩学习期间,赵友华“围着”当地的技术专家问个没完,边问边记录,“关于花椒种植初期虫害出现的特点,花椒种植户在后期要怎么管护,花椒生根发芽、施肥、嫁接……”笔记本上的每一个记录对于他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观摩学习的归途中,赵友华把埋藏在心里的话告诉了带队的镇党委领导:“杨书记,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为村里的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想要申请加入到村里的花椒种植中去,还打算在群众中宣传花椒产业发展的好处,让大家一起把花椒产业干起来。”他的诚恳让镇领导为之感动,得到了肯定和支持。

  回来后,赵友华便开启了种植花椒的“致富梦”,这期间通过不断探索和自学,以及在镇联系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的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每天都能看到他在地里忙碌的身影,不是在给自家花椒做修剪护理,就是在别家地里给大伙儿“上课”,忙得脚不沾地。

  致富:“旁观者”纷纷来讨“致富经”

  “一个人富不算富,还要带领全村人共同富裕。”示范带动要发挥关键少数,早在去年年初,沙营镇党委、政府就积极响应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的“产业发展带动一批脱贫”,从长远打算,大胆谋划,号召村民组大力发展花椒种植产业,通过村合作社筹资,群众参与认购土地种植管理的方式带动群众就业增产,但是大部分群众思想保守,持观望状态,原本种植花椒的产业规划亦步亦趋。

  在养牛村,赵友华正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通过认购土地,先是自行垫资17万资金,并在附近的几个组开展前期的土地流转,还请村民除草、整地,通过务工增加收入。通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把1200亩石漠化严重的荒地变成了发展花椒产业的“宝地”。

  看到赵友华花椒种植如火如荼,很多“旁观者”也陆续加入种植花椒的队伍中。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现已有45户村民加入认购队伍,成功认购450多亩花椒,其中贫困户就有28户,而他认购的750亩也成了养牛村花椒种植的示范基地,按照4:6(公司占比40%)比例单独和村合作社进行分红;农户则按照6:4(农户占比60%)分红。

  赵友华常常和村民们算“致富账”:按照每亩种植70株花椒苗,计划5年后每株挂果10斤,每斤市值12元计算,亩产值达到8400元,按照全村总的花椒种植面积计算年产值约近千万元。“种植花椒确实不容易,但是花椒市场前景可观,我相信照这样发展下去,村民们的腰包会越来越鼓,日子会越过越好哩!”(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


责任编辑:胡晓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