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挨着坝,坝连着山。
在西秀区旧州镇高坡村,记者看见,秋收之后的田野里留下了一撮撮稻茬,透露着这里刚刚喜获一场丰收。丰收后的空旷田野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农户抢着好天气在连接成片的田里劳作,播下希望的种子。
“今年的水稻没有病虫害,雨水也好,我们的2000亩水稻今年亩产达到1200斤,百姓都获得了好收成。现在她们正在撒的是油菜和蚕豆的种子,以实现作物轮作,等明年春天你们再过来,就可以欣赏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了。”高坡村支书雷文平说。
“那边是我们正在实施的微农场项目。”随着雷文平手指的方向,记者来到一块平坦的田坝旁,正好碰上前来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的陈启梦。
“我原先是村里的贫困户,在村委干部的带领下我靠发展产业脱贫了,如今,雷支书带头发展这个微农场,要帮助村里剩余的贫困户,我就想着也奉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所以我也入股了2000元。”陈启梦告诉记者,目前微农场里已种下大蒜、白菜、豌豆、菠菜、蚕豆等蔬菜。
“微农场坐落于旧州镇高坡科技大棚旁,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源充分,土地肥沃。由贫困户、村支两委以及村民自愿出资建设而成,引导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有爱心的社会人士以购代捐,对微农场进行认购。”雷文平说。微农场利益联结未脱贫贫困户11户30人,目前已发展30余名认购人。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高坡村整合坝区资源,并在帮扶单位西秀区医保局和北街办事处以及旧州镇党委领导帮助下,大力发展了水稻、高粱、辣椒、生姜、折耳根等产业。
“我们现在已经和茅台的供应商达成合作,高坡村作为原料供应地种出的高粱,供应商以保底收购价进行收购,保障了农户的利益。目前全村高粱种植有700亩左右。”雷文平介绍道。
雷文平话音未落,陈启梦向记者说道:“很感谢村委干部带领我们种植高粱,今年我家种植了3000多斤,收购公司按3元一斤来村里进行收购,我家今年仅种高粱就挣了1万多元。村里很多农户都种了高粱,全村到现在收了100多吨了。现在好多老乡看到种高粱挣钱,许多去年持观望态度的乡亲今年都准备不种玉米,改种高粱了。”
此外,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高坡村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桃树种植和无土栽培设施大棚等产业,让坝区产业内容更加丰富。
走进旧州镇供港蔬果基地,记者看见基地200多亩土地上建成的20多个无土栽培设施大棚里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有的正在育苗,有的正在打理蔬菜,有的正在采摘西红柿……
“公司主要发展高品质西红柿、小青瓜、草莓等产业,大棚全部采用智能管理设备实现生产智能监管,更好的控制了光照、水量、肥料及温度等条件。目前正在采摘西红柿,一天能采摘几百斤。”基地管理企业旧州农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聘用的务工人员优先使用高坡村的村民,并且在高坡微农场认购的顾客在基地采摘果蔬可享受八折优惠。
“由于大棚建在高坡,高坡的许多村民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产业工人,有了固定的收入。旧州农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从今年开始对农户进行分红。此外,村民在桃树种植基地务工每天也有100元的务工费,可以说坝区经济增加了百姓的收入渠道。”雷文平说。
“我家就是高坡的,在这里务工一年多了,主要学习管理,属于正式聘用员工。刚开始我是跟着来建设大棚的,建好大棚后公司要我继续跟着学种菜,后来又跟着学习管理,成为了一名管理员,现在每个月有将近3000元的固定工资,有了一份稳定收入又能照顾到孩子,真的很方便。”正在大棚里采摘羽衣甘蓝的张小娇一边忙碌着,一边高兴地和记者交谈起来。她告诉记者,她家也种了高粱和折耳根,去年家里种的3亩折耳根挣了一万元左右,今年又是个好收成,预计会比去年增收多一点。
从大棚出来,天色渐晚,记者看见播种的农户正准备收工回家,空旷的田野上希望的种子正在萌芽。(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