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紫云,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林下,鸡鸣舞蹈,蜂拥而至;坝区,翻耕播种,栽插忙;菜园,绿意盎然,收割忙……产业发展生机勃勃,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今年秋季以来,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下,紫云自治县迅速理清思路、精准靶向,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围绕“三提升两壮大”的产业发展构架。明确了在今年秋冬季节,依托坝区资源,因地制宜狠抓蔬菜产业;依托较好生态资源,狠抓林下经济的总动员总部署,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产业革命在紫云深入展开。
鸡鸣蜂拥唱响脱贫歌
11月18日,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同合村林下蛋鸡养殖基地,鸡群在林下觅着食。
“今年秋季,同合村选址村里的一片林地,新建10个大棚,计划养殖林下蛋鸡30000羽,现已经投放蛋鸡苗2500羽。”同合村村主任李正斌说,蛋鸡夜晚入棚栖息,白天赶入林下放养,一只蛋鸡平均一个月产蛋20枚,平均每枚鸡蛋1.2元,一只蛋鸡一个月可创利24元。
在紫云自治县松山街道办新民村打落岩坡地,站在半山腰一个平台处,放眼望去,果林中、草坡上,一个个鸡棚整齐划一,在雨雾的衬托下,恰似一幅美丽的水墨山水画。
“今年,松山街道办依托退耕还林造就的良好生态资源,投入项目资金692万元,以新民村打落岩坡地为核心区发展林下生态蛋鸡。”松山街道办党委书记李武伟说,新民村已建成鸡舍502个,计划养殖83600羽林下蛋鸡,目前,已投放蛋鸡苗22000羽。另外,松山街道办同心村建有鸡棚100个,养殖生态蛋鸡20000羽。
“松山街道办的生态蛋鸡产业项目,是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组建共赢运营发展模式。”李武伟说,项目以松山街道新民村党支部引领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施主体,项目覆盖贫困户183户664人,贫困户以“合作社”社员身份,以“721”模式分取红利,即利润的70%用于贫困户分红。
随后,记者在紫云国有浪风关林场林下鸡养殖点看到,饲养员岑老伯正端着饲料给鸡群喂食。
“今年9月,我们选址林场内的两个点,着手实施林下鸡一期建设,其中1号养殖点共建有鸡棚70个,已投放鸡苗2万羽;2号林下鸡养殖点共建棚130个,已投入鸡苗3万羽。”浪风关林场场长王从军说,浪风关林下鸡项目建成后,可养鸡20万羽。
紫云自治县不仅松山街道办和板当镇有林下鸡产业,全县12个乡镇(街道)都有林下鸡产业,预计到明年春,全县林下鸡养殖数量将达50万羽规模。
其实,紫云自治县的林下经济不仅有林下鸡,还有林下蜂、林下菌、林下兔等林下经济项目。
在猴场镇大田坝村的一片果林里,摆放着400余箱蜂,管理员李平平与蔡昌和轮流在此管护。
“去年引进的200箱蜂,在管理员的细心管护下,利用繁殖技术培育小蜜蜂,至目前已经繁殖出1800箱小蜜蜂。”大田坝村党支部书记蔡逢义说,今年,繁殖的小蜜蜂,以750元一箱卖出了1600箱,除去成本纯利润达70万元。利益联结的25户贫困户,通过每年分取的固定红利和效益红利脱贫不成问题。
在四大寨乡纳容村蜜蜂育种基地,一个个蜂箱整齐地摆放在斜坡上。
“今年以来,四大寨乡依托较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林下蜂养殖业,并在纳容村建成一个蜜蜂育种基地,将培育的蜜蜂投放到全乡各村的林地去养殖。”四大寨乡林业站站长王仕德说,目前,全乡投放蜜蜂近10000箱。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通过退耕还林、营造林、石漠化治理等持续有效地加强生态建设,造就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生态资本。
今年秋季以来,紫云自治县依托较好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计划到明年春夏季,全县林下蜂达3万箱,林下鸡50万羽,林下食用菌3000亩。项目全部建成后,养蜂产业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000户10500人,户均增收5600元;养鸡产业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500户8750人,户均增收4200元;食用菌产业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00户5250人,户均增收3640元。目前全县已发展养蜂点130个,养蜂1.5万箱;建设完成1000亩林下食用菌示范种植;发展林下鸡养殖40余万羽,逐步向“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迈进。
“既要生态美,又要产业兴。”这是紫云自治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
丰富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11月19日,在猫营镇黄土坝区里,不少村民正在耕地、拉厢、盖膜、放苗、盖土、浇灌定根水等忙碌着栽种甘蓝。
“黄土坝区面积600亩,已由村合作社统筹完成坝区所有土地流转,计划栽种甘蓝300亩、西兰花30亩、其余部分土地年后栽种生姜、山药、西红柿等蔬菜。”黄土村党支部书记王应华说,目前,已经栽种甘蓝150亩。
“为激励群众的干事激情和推进栽种进度,黄土村采取包工的形式来种植。”王应华说,田翻耕整地盖膜每亩240元,栽种每亩140元;土翻耕整地盖膜每亩210元,栽种每亩110元。
“我们这个组9个人,今天栽种甘蓝苗,预计能栽种4亩多地,每人至少能拿到80元薪酬。”黄土村贫困村民张国香说,在家门口每天能拿到这点钱可以了。
在猫营镇牛场坡坝区里,上百名村民在忙碌着栽种菜苗。
“今年秋季,牛场坡村以每亩每年800元的流转费,流转坝区土地1400亩。”牛场坡村党支部书记吴修波说,牛场坡村计划今冬栽种甘蓝710亩,其余土地用来种植菜心。目前,已栽种甘蓝300余亩。
在坝羊镇红院坝区刚栽种的菜田里,10多位村民正在施肥;相邻的另一片良田里,30多位村民忙碌着种植大球盖菇。
据了解,红院坝区面积1639.72亩,该坝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主要种植菜心、芥兰、菜苔、荷兰豆、甘蓝、食用菌等蔬菜。种植出来的蔬菜主要销往粤港澳市场。该坝区蔬菜产业带动406户1757户贫困户脱贫,利益联结上,采取“721”模式,即利润的70%用于贫困户分红,利润的20%用于村合作社壮大发展,利润的10%用于奖励在坝区务工的贫困户。
栽种采收两头忙,田间地头来来往。
时下,正值松山街道办牛场村荷兰豆采收季,每天都有数十村民腰挂两只小桶,两手娴熟地将一片片荷兰豆摘入小桶中,大片荷兰豆放一只桶,小片荷兰豆放一只桶,便于分装运销。
“今年秋季,牛场村引进府恒源公司以‘村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来合作发展蔬菜产业。”紫云县委宣传部驻牛场村脱贫攻坚作战队队长黄朝勇说,按照合作协议技术、种子由公司提供,种植出来的荷兰豆由公司以1.5元每斤的价格回收,统一销往广州、深圳、杭州、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
同样,在猴场镇尅座坝区蔬菜地里,每天都有10多位村民一手拿着菜心刀,娴熟地将一根根菜心割入手中,整齐地排放在另一只手上。
“收割菜心是计件薪酬,每斤0.6元钱,动作麻利的村民,每天能收割300斤菜心。”割菜心的村民姚小娥说,尅座坝区的菜心是轮番种植的,这块菜心收割了,别的地块或翻地、或播种、或管护等,能保证每天都有菜心收割。
“今年以来,尅座坝区每个季度至少要采收13000件蔬菜销往粤港市场。”猴场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通云说,每件蔬菜30斤,每件售价3元,每件90元,年销售毛收入不下120万元。
与尅座坝区一样,以种植菜心、芥兰、豆苗等粤港蔬菜的火花坝区(包括四大寨乡和火花镇连片区域),时下正是菜心、芥兰、豆苗丰产季节,每天采收运销粤港的蔬菜在10吨以上。
今年秋季以来,紫云抓住秋耕冬种有利季节,以15个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全县流转土地7.5万亩(其中500亩以上坝区土地2.2万亩、公路沿线坡耕地5.3万亩),主要种植莲花白、菜心、芥兰、菜苔、佛手瓜等蔬菜,目前已完成种植6370亩。
在产销对接上,紫云自治县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由县级国有平台公司统筹对种子、种苗、肥料、地膜等物资进行采购,村合作社组织贫困农户育苗、翻犁、移栽,确保蔬菜产品在统一时间段上市,由县级平台公司搭建外销平台,负责农产品销售,确保种得出来,卖得出去,实现菜篮子鼓起钱袋子促农稳增收助脱贫。(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