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普定县玉秀街道新中田坝韭黄示范园区,村民们舞动着手中的锄头,翻动泥土、拨开杂草,一沟沟青绿色的韭黄生长茂盛。
作为首批全省拟创建的样板坝区,新中坝区覆盖面积2600余亩,从去年6月开始,短短一年时间,普定县把新中田坝坝区作为韭黄种植的示范区,韭黄种植面积从“零”发展至2300亩,成为普定县规模较大的韭黄基地之一,也成为了多次省、市农业产业观摩的示范点。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我们新中田坝全部种植韭黄,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市场销售畅通无阻。目前,可出产面积达1800余亩,每亩年产量约为1000至1200斤,年总产量约为900吨,销售额已经突破500万元。”贵州民投润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闵芳德说道,新中田坝坝区韭黄种植走的是“产业聚焦、合力发展、推动脱贫”的发展道路,目前韭黄基地已实现已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在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脱贫。
“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栽种韭黄以来就一直在这里干活,在这里做工干一天就有一天的钱,一个月下来至少有1000多元钱,从去年在基地里就拿了1万8千多元的工钱了,今年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帮忙带孙子,有空的时候才来,现在也拿了8000多元的工钱了。”波玉村村民杨玉琴说道,我家离韭黄基地很近,有空就来这里务工,现在一起干活的10多人都是我们村的。
在普定县化处镇焦家村,眼前的韭黄地绵延不绝,种植规模令人叹为观止。焦家村位于水母河流域高效农业园区的核心区,是普定县发展韭黄的三个标志区之一,同时也是普定县500亩以上坝区中面积最大、最集中的一个坝区。示范区从2017年10月起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韭黄,2018年3月开始栽种,当年10月开始销售韭黄。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7万亩,可采收面积近万亩。
“我们韭黄从去年开始上市以来,可采收面积逐步增加,目前已经采收300多万斤,销售收入达1600多万元。”化处镇党委书记黄朝阳笑容满面的指着地里青绿色的韭黄说道,这些都是已经采收过两茬的韭黄了,今年6、7、8月,我们园区内就已经大面积采收第二茬了。
田间地头,十几名农民忙着给韭黄地施肥、除草或收割韭黄。
“我们现在年纪大了也不能外出务工,现在就在家门口的基地种韭黄,一年下来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比以前种庄稼好得多,收入是以前的5、6倍。”焦家村村民肖玉琼说道,村民务工按一天算的话是70元,年轻人很多都是按计件算,一天下来能有100多元,这要感谢国家好政策,让我们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像肖玉琼这样在水母河流域农业园区干活的村民每天就有100多人。
“自全省开展‘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以来,全县围绕17个坝区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过近两年发展,依托农业产业经济,村民也由原来的农户变成产业工人,通过‘村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农户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普定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华蓉说道,500亩坝区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在农业产业结构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将为全县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和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普定县17个坝区农作物种植5.37万亩,经济作物就占4.17万亩。其中韭黄2.45万亩、其他蔬菜1.21万亩、食用菌0.04万亩、中药材0.03万亩、其他0.44万亩;优质粮油作物种植1.2万亩,其中优质稻0.85万亩、稻+鱼0.02万亩、优质油菜0.35万亩。品牌农产品(韭黄)种植面积占坝区耕地面积的55.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坝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7.5%。
秋过韭黄茂,风来遍地金。两年多时间,普定县500亩以上坝区从零散经济作物发展至如今的4.17万亩经济作物,特别是以普定韭黄产业为代表的“三种一养”已成为普定农业产业发展的典型,辐射带动周围的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延伸、壮大。(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陈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