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拣、装盒、打包、发货……12月4日,记者在西秀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看到,蚂蚁田园电子商务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处理当天的最后一批订单,确保所有邮包都能够如期送达全国各地。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中心工作,积极引入“互联网+”,做好农产品上行工作,切实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截至9月,全市网络零售额已完成1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18.3%,同比增长96.3%。
创新产销对接 线上线下融合
“现在我的网店生意越来越火,同时在线下也能接到10万斤以上的订单。”平坝区齐伯镇桃花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小杨开心地说,三年的时间,齐伯小黄姜线上销售了50余万斤,带动200余户本地村民调整种植品种,形成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全村”的新模式。
一直以来,齐伯镇的小黄姜因质优声名鹊起,却因信息闭塞销售不畅。在电商帮助和指导下,小杨打开了当地小黄姜市场的销路。
如今,齐伯镇小黄姜登上了淘宝安顺馆、京东平坝馆、贵农网平坝馆、黔邮乡情等地方特色电商平台,创造了3天1万单的线上销售佳绩。
借助电子商务中间环节少销售渠道广的特点,我市还以大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托,引导多家中大型企业直接对接基层农户及贫困户合作社,推动我市农贸市场信息化改造,开展订单式农业,推动农产品上线销售,带动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
搭建桥梁 力促“黔货出山”
“不用去紫云,网上就能买到正宗的紫云红芯薯了。”这句话已成为“吃货”网友的谈资。紧随“互联网+”战略方向,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加大对电商产业和物流运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引进电商企业3家,网店30余个。针对生鲜农产品不易保存的特殊性,还采取了农产品礼品化,完成了29个产品的包装保鲜,并逐步上线,成功培育了多个品牌。今年以来,全县网络零售额达630万元。
同时,为了改进产业扶贫方式,发挥电商扶贫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该县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利用互联网优势做好农产品上行。将紫云红芯薯远销北京、河北、上海等地,直接带动近2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在收成、分拣、包装、运输等过程,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贫困户收入。
白石岩乡电商维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红芯薯就有40万斤,销售额达280万元。相对去年来说,今年的红薯上市比去年早一些,今年的销售增长在10%左右。”
提升品质 做优农特产品
“今年100亩葡萄挂果60亩,亩产达到2000斤左右,全部打包销售卖了8万元。”关岭自治县关索街道办事处菠萝沟村村支书焦强对记者说,“明年村里红心柚和丑柑也开始逐步挂果,我们村走的优质精品水果路子将初见成效。”
焦强说:“关岭有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土壤,应该种植出绿色优质农产品。近年来,菠萝沟村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了100亩葡萄园。并分别在2016年到福建引进种植100余亩红心柚;2017年到四川引进种植300余亩‘不知火’丑柑,这两个品种的经济价值很高,丰产之后完全能够实现‘万元地’、‘万元林’的目标。”
“目前,我们采取的是‘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运营模式,通过实行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销售和统一品牌的科学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共同合作发展。”说起未来的产业发展规划,焦强心中已有蓝图:“下一步,菠萝沟村将引进企业抱团发展,有计划地去打造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农旅结合发展,多元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