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方式”增活力 】——平坝高田村学懂做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系列报道之四

2019-12-13 15:47:14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十一月的高田,冬寒初至。

  11月6日,记者穿行在平坝区天龙镇高田村高标准蔬菜基地,上100名农民在地里移栽新一季的莴笋,眼前一片繁忙的劳作景象。

  “栽菜按件计算,每天至少100元工钱,不愁没活干。”在蔬菜基地,高田村三组村民张大秀告诉记者说,以前在村子周边找活干,活难找,干活要看人脸色,如今在村里的蔬菜基地干活,活不仅天天有,收入还稳定,村民们干得心里顺畅。

  从干活看脸色到心里顺畅,让农民干活变得有尊严的是高田村“组织形式”的创新。在推进农业产业革命中,高田村学懂做实产业革命“八要素”,通过改变生产组织方式,让农民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实现了产业兴农民富。


高田村村容村貌

  分散经营  活难找

  农忙时,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种传统庄稼,农闲时,到村寨周边找零工,活少时,干一天休三天,活多时,干三天休一天,找活要看人的脸色,这是高田村农民过去“找活难”的真实写照。

  对过去的“找活难”的经历,张大秀记忆尤新,她的丈夫常年在乐平煤矿挖煤做苦力,自己在家耕种两亩土地,两个孩子上了大学,靠丈夫不到2500元的月工资,无法支撑孩子们的学费,为了帮丈夫分担经济压力,一到农闲时,她就到处找活干。

  “干活,我不怕累,怕的是找不到活干。”张大秀说,这农村找活也要有“组织”,经常在一起干活的熟人,容易找上门来,像她这种散工,则要看老板的脸色,就算有力气想干活,人不熟,人家也不要。


农民被组织起来在蔬菜基地务工

  因农户单兵作战的历史因素影响,过去高田村农村产业小、散、弱的特征较为突出,“农产品单一、产业都不成规模”的历史一再延续。

  比如种植蔬菜,高田地势平坦,且离安顺城区近,交通优势明显。从2013年起,部分思想开放的农民尝试承包土地种植蔬菜,少得种三五亩,多的种植10多亩,成不了规模。

  “几年前,我在村里承包12亩地种植蔬菜,由于产量上不去,车装不满,外地老板瞧不上,蔬菜进不了外地大市场,只能在本地市场卖,本地市场小,蔬菜卖不完,全部烂在地头。”陈久信以前是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说起过去单打独斗的经历,他直摇头,种了四年蔬菜,不但没赚到钱,还亏了5万元。


高田村农民栽种新一季蔬菜

  又如种植茶叶,高田村周边的高山冬天多云雾,适宜茶叶生长,种出的云雾茶品质好,村民有种茶的传统,但长久以来农户以分散种植为主,没有规模,经济效益低。

  “大家各种各的,采收完就直接挑到集市上低价销售,导致村里的茶叶价格越卖越低,农民赚不到钱,索性就放弃对茶叶的管护,许多茶场因此变荒废了。”朱高学说,作为村支书,前些年看着村里的茶园一片片荒废,心里感到痛心。

  合作生产  上规模

  农村产业革命,规模化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规模化,就没有规模效应、规模经济。为着力解决“农产品单一、产业都不成规模”的问题,2016年3月,高田村创新“组织方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平台,以农村土地资源为杠杆,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村里有了合作社,就像找到了自己的‘组织’”张大秀说,高田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后,她主动加入合作社,把自家耕种的两亩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从此成了“产业工人”。


农民在豇豆地里劳作

  11月6日,记者看到张大秀一大早就来到蔬菜基地指导村民栽种莴笋,并兼任小组计件员,忙着给工人记“工分”。如今,她通过努力,已成为村合作社蔬菜种植组的组长,每月固定收入超过3000元。

  “你瞧这上百名干活的农民,都是合作社的社员。”村主任李祥指着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告诉记者说,如今,在高田村,许多像张大秀一样的农民发生了身份转换,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成了“产业工人”,他们每天都有活干。

  农业结构调整“八要素”中,“组织形式”是一剂重要粘合剂。“高田村合作社的成立,把千家万户的农村劳动力有效粘合起来,聚指成拳抱团发展,激发了群众的主动性。”天龙镇党委书记龙海斌分析说,村里成立合作社后,村民纷纷入社,合作社把全体村民重新组织起来了,提高了农村发展产业的生产力。


新一季蔬菜正在移栽中

  村合作社整合废弃林场“变废为宝”,资产变股金,入股到高田村紫荆养殖公司,建设林下生态养鸡场。目前,高田村养鸡场规模已达到年出栏50000羽。

  整合流转村民手中荒废茶园,加强技术管理。目前,全村高山云雾茶种植规模已达800亩。

  整合村集体土地搭建猪圈,与德康集团签订生猪代养协议。目前,已建成年出栏6000头的生猪养殖场。

  整合水田,利用村前河流良好的水资源发展2000平方米的生态鱼庄和400亩水产养殖。

  流转整合土地,引进贵阳农投公司,打造高标准蔬菜先行区1475亩。

  “通过创新‘组织形式’,切实促进产业发展。高田村农业生产从分散走向集约,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平坝区副区长李隆表示,“组织方式”的转变,让高田村彻底告别了“农产品单一、产业不成规模”的历史。

  龙头引领 市场旺

  在产业革命中,如何让农产品生产端与市场端的有效粘合,既解决科学生产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高田村进一步创新“组织形式”,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方式,坚持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强产业科学管理,做大产业市场,实现产业兴农民富。

  高田村驻村第一书记明华还记得村里首次探索蔬菜种植失败的惨痛经历。“紧靠合作社,靠着农民传统技术种植,管理经验不足,加上对市场缺乏了解,首批100亩蔬菜种植就失败了。”明华回忆说,高田村第一批白菜上市时,正好遇到湖南省生产的白菜大批量涌入安顺市场,菜卖不出去,全部烂在地头,社员积极性严重受挫。

  “专业的事就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干。”吸取种植蔬菜失败的教训,今年2月,借助市委、市政府打造安顺市高标准蔬菜示范园区的契机,高田村引进贵阳市农投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共同打造平坝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


高田村养猪产业

  “合作社负责流转土地和组织劳工,间接监督与推动基地建设,公司主导产业的科学种植与市场销售,农户作为主体在基地上参与务工与收益分红。”朱高学介绍说,村里的蔬菜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方式,以农户为主体,公司为主导,合作社为主推,以达到“三组共赢”的目的。

  龙头企业的引进,为基地提供科学生产管理,也为农产品拓宽销售市场找到了门路。据贵阳农投公司负责高田村蔬菜基地的负责人陈华川介绍,产业选择时他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基地派了专业的农技员负责蔬菜种植,在销售环节则有专门的营销团队负责市场拓展。

  让朱高学没想到的是,有了龙头企业后,合作社省事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效率反而提高了。今年上半年,短短半年时间,在企业引领下,平坝高标准蔬菜基地建成先行区1475亩,推动3000多亩核心,带动6000多亩的辐射区。


高田村食用菌产业

  将产业革命进行到底。高田村以农民增收为主线,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目前,全村已引进贵州云雾茶有限公司、德康集团、天地和生态农业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发展高标准蔬菜、茶叶、食用菌、林下养鸡、中药材、生猪养殖、生态鱼庄、水产养殖等八大产业,村集体经济资产120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到30.38万元。

  “下一步,区政府将指导高田村全面推广‘反租倒包’的组织形式,提高农户参与度。”李隆说,高田村已成功探索出“反租倒包”新模式,村民把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统一改造,等建好后,再原价还给村民种植。期间,企业全程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服务,降低种植风险,确保农民收益最大化。(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范成荣 伍水清 陈斌)


责任编辑:陈婷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