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紫云羊场中学的操场上,有的同学正在练习足球、篮球,有的同学正在陶艺室锤打胶泥。一阵铃声响起,七年级二班的同学来到校史馆,他们将上一堂红色文化主题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长征经过羊场的故事吗?当敌人的飞机在头顶丢炸弹的情况,有谁听说过?”老师指着校史馆红色文化墙上的旧照片问同学们,这是紫云羊场中学德育课上的一节红色主题课,每个同学将在3年的学习时间内,不间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如今,在犀牛山旁这个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已经建成了羊场红色文化公园,“中央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碑”高高的矗立在半山腰上的苍松翠柏之中,醒目的碑文中记录着80多年前红军长征的动人故事。羊场中学的主题班会活动,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校校史馆,还经常把课堂移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羊场红色文化公园,“红色文化”进课堂是羊场中学的一张特色教学名片。
为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羊场中学将长征精神等“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特色教育课堂。在校史馆和国防教育馆,经常给学生讲述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紫云和发生在羊场的那段历史。“学校各班级,每年都要利用班会、历史课、思想品德教育课讲述长征精神,对全体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理想信念教育。”格凸河学区区长姚黎对记者说。
冬日的暖阳斜斜地洒在陶艺馆教室里,谈刚老师正在指导八年级的同学塑泥陶。“你们先将胶泥搓成泥条,然后再盘旋着塑想要的造型……”谈刚老师一边说一边塑。记者看到陶艺展示平台上陈列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鼎、瓶、坛、碟、罐等器皿,有的已经经过高温烧制,有的还是泥胎。“这些都是学生们的作品,学生一茬一茬地来学,又一茬一茬地毕业离开,但是这个教学阵地永远存在而且还要越办越好。”
据了解,2014年羊场中学便把陶艺课纳入学校特色教学规划,专门设置了陶艺房,购置了陶艺设备。现在每学期各班都有两节专门的陶艺地方课程,陶艺室全天开放,学生随到随做,平时都有二三十名学生。两位美术老师轮流指导。
“捏、搓、按、推、拍、刻、贴卷等基础技法,需要学生反复练习。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不受条件的限制,我将泥条盘筑法带入课堂传授,此技法简单有效,易于上手,易出作品,有利于建立学生学习自信心。”谈刚老师对泥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羊场村坛落组曾有世代做坛子的习惯,谈刚老师从小耳濡目染制作的全过程,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注重传统技艺的运用,注重学生的兴趣。
课堂之外,有的学生还会把学到的技艺运用到家里做出了作品,村寨里的人见了又惊讶又喜欢。随着学生把技艺带回村里,更小的孩子也慢慢掌握基本技法,辐射作用开始显现,越来越多的小孩因喜爱而加入到陶艺制作的队伍里来,陶艺的种子在慢慢发芽。
羊场中学的特色教学不只是红色课堂、陶艺课堂,还有美术课堂、民族舞蹈课堂等。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通过老师们的传授,让青少年在成长中潜移默化地种下传承民族文化的种子,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在美术书画室,记者看到许多画作的原材料是山中寻来的种子、树皮、根茎叶、贝壳、松针以及民族蜡染等,谈刚老师告诉记者,为了发挥山区学校的教学特色,老师会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美术作品取材都是山里的树叶、树皮等,画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有的是布依族、苗族民宿,有的是小动物,有的是梯田等,学生们用精简的写意手法创作的美术作品很有感染力,在参加全市的书画作品展览中受好评。
羊场中学的女子足球队也是学校特色教学的一张名片。4:30下课铃响起,操场上的宁静被打破,只见王涛老师带领着女子足球队进入足球场,开始了热身运动。王涛老师告诉记者,女子足球队有30余人,是学校操场上最活跃的“精灵”。这支女子足球队在2018年安顺市校园足球三级联赛中获得第一名,同年在全省校园足球联赛中获得第四名。“这个队的同学们都很刻苦,付思丹、王明月等同学表现出来的对足球的热爱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时刻影响着其他同学,这也许就是山区孩子的精神吧!”王涛老师补充道。
快临近中考体育测试了,记者看到同学们在操场上认真地做着体能训练,一丝不苟,他们眼中饱含着奋力拼搏的精神。格凸河学区区长姚黎对记者说,“山区的教学要办出一校一特,只有把民族文化这个元素用好,培养出有地域特色的学生,为学生将来的成长成才创造应有的人文环境。”(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刘现虹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