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徽闪耀 助脱贫——记镇宁自治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安江

2019-12-24 21:12:48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嘎达村坐落在一个两面高山的槽子里,典型的贫困村。自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从102户480人缩减到2018年底只剩下10户36人。这是镇宁自治县公安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下大力气帮扶的结果,也是县公安局派驻该村任第一书记努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成绩显现。民警安江便是其中之一。

  自2017年7月被选派到六马镇嘎达村任第一书记以来,镇宁自治县公安局良田镇派出所副所长安江始终以第一书记工作的目标要求自己,不辱使命,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千方百计增加农户收入。与村两委一起带领嘎达村贫困群众奔上致富路。

  党建引领 找路子

  基层党组织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导核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才能筑牢脱贫攻坚的堡垒。在对嘎达的党建帮扶工作上,安江一心一意“沉”在村里,协助村支两委抓党建、制定工作计划,让村里党员同志在脱贫工作发挥作用,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同时,加强村委服务窗口建设,促进服务群众能力的提升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2017年7月安江驻村后,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从担任第一书记的那天起,横下一条心,勇啃硬骨头,与村两委一起听民意、察民情、集思广益查找嘎达村贫困症结。安江走遍了全村的每个地方,对嘎达村275户农户的收入情况、种植养殖情况逐一了解,对102户建档立卡户对照脱贫标准进行认真细致分析,真实的了解到嘎达经济发展现状、道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产业结构。

  通过调查摸底,安江找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先后在村里动员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采取把支部、合作社、贫困户 “捆绑”在一起的模式,打破嘎达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思路,打开了贫困群众增收的新格局。

  解决急需 夯实基础

  嘎达村新寨组,因多方原因,是村里唯一一个没有进行农网改造的自然组。多年来,用电问题一直严重困扰村民生产、生活。为了帮助新寨组村民解决用电问题,安江来来回回的跑相关部门反应情况、交材料不厌其烦。最后,新寨组农网改造项目终于得以立项,并在2018年5月开始实施。改造工程竣工后,村民欢呼雀跃,说安书记帮群众做了一件让大家的心里就像电灯一样亮堂的好事。

  安江同志驻村之前,嘎达村只有一条硬化的主干道,其他5个组的通组路都是泥巴路,路窄不说,只要一到下雨天,在满是泥浆的路况下,行人一步三滑,进村不易出村更难,如果遇到农产品上市时期恰逢连绵阴雨,有劳动力的人家人挑马驮费九牛二虎之力把产品运出来,没多少劳动力的只能眼巴巴望着好不容易种出来的水果、蔬菜烂在地里。

  安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正在挖空心思为村民争取修路项目之际,得知政府要对嘎达村30户以上的组实施通组公路的硬化后,当即掏出电话通知村里党员、群众代表晚上开会,部署通组公路硬化的前期加宽开挖和土地协调工作。在2018年底,嘎达村完成了15.9公里的组组通硬化、18850平方米的庭院硬化以及连户路的工作,真正实现了要想富先修路的重要基础建设。

  扶贫扶智 奉献爱心

  作为嘎达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安江人住嘎达村,心也落在嘎达村。

  为了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安江联系农业专家、畜牧专家,邀请他们到村里来手把手指导村民。让嘎达村民掌握农村简单的种养殖技术。

  曾经座果率不高,病虫害严重的果树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被村民手里锃亮的剪刀“咔嚓”一下,剪出了高产优质的水果,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价格翻了好几翻。那些平常懒懒散散的农户看到别人的收入不错,也鼓起劲头,争取早日脱贫。生姜种植现在已经是嘎达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2018年9月,安江联系了电商销售团队,嘎达村优质的生姜两小时突破了2000单的网上销售。

  为了帮助村里困难家庭度过大病难关,安江联系相关部门,帮助村民罗国美患病女儿进行免费治疗,并自掏3000元帮助罗国美一家购买猪仔。村民韦兴盛患大病,安江想方设法凑足10000元送到韦兴盛家,让他抓紧就医。两年来,安江心系贫困群众,处处以群众的需求为工作目标,积极主动联系省红十字、企业对嘎达村捐款捐物达40000余元。

  由于脱贫攻坚工作突出,2018年8月,安江获镇宁自治县“优秀第一书记”表彰,2019年1月,获得全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陈国平)


责任编辑:陈婷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