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这活路轻松,离家近,一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用下来还能有结余,好得很咯!”
普定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鑫旺社区的一家大型超市里,40多岁的王小翠正在热情的招呼顾客,“拿现在和过去的生活相比,简直是天上人间。”王小翠说,“当初搬离老家来到县城居住时,心里还是舍不得。但想到孩子们读书和老人家看病就医,还是狠下心了。”回忆起当时场景,她说,“不过现在感到很幸福,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
王小翠的老家在普定县鸡场坡镇的一个山旮旯里,是典型的贫困村。交通十分不便,村民收入来源依靠外出务工和种植田土。得益于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今年,王小翠一家住进了安置小区,新家100平方米,宽敞的大阳台,家里还新购置了沙发、洗衣机等,俨然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多亏了国家扶贫政策,让我们搬出大山,圆了新房梦!”王小翠说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搬家那天,正赶上开学时间。一大早,我们就忙碌起来,收拾行李,送女儿到普定县鑫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普定县第六小学报名上课,前往新家。”王小翠告诉记者。
子女就学有了保障,王小翠也不用再到处“漂泊”。夫妻俩在安置点的超市找了份工作,每月收入3000多元。“现在既可以照顾老人小孩,也有了稳定收入和稳定的家。”王小翠感慨地说。
住上了新楼房,找到了新工作,王小翠彻底变成了“新市民”。
王小翠身份的转变,正是普定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改变增收渠道,逐步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跟王小翠一起搬迁进来的还有老唐一家。“搬之前总在担心,没有土地我们夫妻能做什么。”今年四十多岁的老唐跟妻子不止一次在搬迁事情上迟疑,最终还是在上大学的孩子说动了他们。
“娃儿说得对,我们50岁都不到,只要不懒干什么都可以,慢慢也能适应得了城市的生活。”提到这里,老唐很庆幸当初的选择。
搬到安置点后,老唐夫妇很快找到了在蔬菜基地施肥的工作。“以前在家种地全凭经验,来到这里才知道还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术。”经过岗前培训,他们活儿干得更加熟练。加把劲儿两个人加起来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
“村民”变“市民”,日子有盼头。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普定县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工作重心。目前,鑫旺社区常住人口从最初搬迁时的4604人增至现在的1万余人,定南街道办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2016年的46.4%提高到现在的60%。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普定县将脱贫目标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现有劳动力1900余人的就业培训,通过县内开发公益性岗位,以及劳务输出、群众自主择业和代种、代养等,共计解决就业1800余人,户均就业率达1.8人。(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