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走近普定县致富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中山养蜂基地,放眼望去,基地上错落有致的摆满了蜂箱,临近蜂箱仔细查看,不时有小蜜蜂进出,该合作社负责人汪希荣告诉记者,现在正值寒冬,现在的蜜蜂正处于是一种“半休眠”状态,活动的频率已是大幅减少,很难有成群飞舞的场景。
“蜜蜂采蜜、传授花粉,对生态环境有百利而无一害。同时,还将对周边的农业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汪希荣说道,自己来自马官镇张官村,以前并不懂养蜂,与蜂结缘,源自于他创业致富的梦想。
2013年以前,汪希荣和大多数农村青壮年一样,前往浙江等地打工,每个月工资三四千元。2013年,他回乡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决定留下在家乡发展,于是,他做起了蔬菜、水果生意,可是,倒卖蔬菜、水果虽然能挣到钱,但他更希望自己回乡创业,‘能为家乡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说起养蜜蜂的初衷,汪希荣说,这主要是得益于国家退耕还林好政策。2002年开始我国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原来光秃秃的山坡上以及农民开垦的荒地,经过这十几年的培育,已经是林木葱葱,小路无迹。老家周边方圆十里都没有工业污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好,植被好,饲养蜜蜂才有基础,也才能生产出优质的蜂蜜。
“这是现成的资源,也是‘甜蜜事业’,我们这里山清水秀,无污染、原生态,还栽种了金刺梨、李子、洋槐等树种,这可是养殖蜜蜂的好地方。”汪希荣说,而且养殖蜜蜂投入成本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产业。
说干就干,2017年11月,汪希荣和村里的另外两位合作伙伴,共同投入13万元,成立普定县致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马官镇中山村流转30多亩退耕还林地,整理山地、拉电、安装水管、修建管理房等,完善养蜂的基础设施。同时,从关岭自治县购进150箱中蜂,开启养蜂致富的新路子。
2018年春,正当汪希荣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突然而来的冰雹夹和大风席卷了蜜蜂场,蜂箱被大风刮翻在地、冰雹砸出窟窿,雨水灌进去,密密麻麻的中蜂倒满一地,被淹死。冰雹过后,汪希荣双手捧起一堆堆死亡的中蜂,欲哭无泪。那一场冰雹,150箱中蜂只剩下60多箱,损失一半以上,半年多的辛苦付出全打了水漂。
汪希荣认识到自己疏忽了极端天气下的蜜蜂管理,于是,他收拾好蜂箱、重拾信心,恶补养蜂知识,不懂技术,就上网学习、外出学习、买书学习,逐渐研究出一套养蜂技术体系,他也从一无所知到养蜂“土专家”。
2018年来,该合作社将重点工作放在发展蜂群上。合作社技术管理人员购买大量书籍进行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班。经过努力,终于将人工育王、病虫害防治、蜜蜂日常管理等基本技术全面掌握。去年来,合作社的蜂群就增涨了四倍,达到了300箱,养蜂基地也发展至3个。
在中山养蜂基地,汪希荣打开蜂箱查看蜜蜂情况,成群的蜜蜂缩紧在两三片槽框里,“明年春天百花齐放之时,我们的蜂群会更加壮大,每箱蜜蜂将发展到5个槽框以上,蜂蜜也可以大量投产,养蜂就会真正成为我们的‘甜蜜事业’了。”汪希荣满怀自信的说道。
“中蜂养殖和意蜂养殖有所不同,中蜂属于本地蜂种,就是大家说的土蜂,相对于意蜂而言,中蜂更能适应本地天气环境和气候条件,虽然产蜜的数量相对较小,但品质更高”。谈到中蜂养殖,汪希荣头头是道,他测算,一箱生产能力强的中蜂一年可产蜂蜜15斤,每斤销售价格为130元,每一箱年产值可达1750元。
“我们的土蜂采的花蜜都是山上的各种花,属于‘万花蜜’,蜂蜜的品质更好,今年试产,来自结对帮扶青岛崂山的消费者直夸好。”。汪希荣说,目前,蜂蜜市场紧俏得很,主要销往浙江、广东等地。
近期,该合作社正在严格进行冬季蜂场管理,为来年的大规模繁殖和发展做准备,按照一箱蜜蜂一年可以分蜂繁殖5箱,明年该合作社3个蜂场将达到1000多箱规模。同时,该合作社还购买了花种,准备在基地内探索种植,提供蜜源。“只有自己做大养蜂产业,必须壮大蜂群,扩大规模,才能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汪希荣说。
“养蜂产业既有生态效益,也有经济效益。”普定县马官镇党委委员舒服刚说道,近两年来,汪希荣已经逐渐探索出了养殖中蜂的路子,他的成功,也为我们镇产业发展开辟和探索出一条新路。
汪希荣介绍,下一步,该合作社将探索与广大群众合作之路,将免费提供技术和管理,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养殖,让大家通过养殖中蜂共同发家致富。(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鲁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