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关岭大山中,一辆满载着鹅苗的货车沿着蜿蜒的通村路驶进交界村的养鹅场。“这是新购进的2500只鹅苗,加上已经喂养月余的蛋鹅,目前养鹅场鹅的数量已达4700只。”该村村支书简泽兴向记者介绍起村里的鹅产业,满脸都是笑容。
交界村位于关岭自治县沙营镇,全村共有472户206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85户849人。长久以来,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凋零、贫困情况较重等原因让交界村的发展相对滞后。
“原先,村民们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家种苞谷,哪能像如今似的把产业搞起来。”鹅苗一运到养鹅场,简泽兴跳上货车一边搬着鹅苗,一边说道。种植方面针对县内企业,种植发展刺梨产业;而养殖方面,交界村按照“龙头企业+村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引进贵州坦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开合作,花大力气发展鹅产业。
据简泽兴介绍,今年交界村合作社在引进坦城公司后,利用县民宗局匹配的13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建成10000羽规模的养鹅场,省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资金。“为了降低产业发展的风险,村合作社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鹅苗均由公司先行投入,产生利润后再从销售额中扣除鹅苗费用。这样不仅能够减少产业发展的前期成本,还能避免企业出现‘撒手不管’的情况。”
村合作社负责日常管理,企业负责技术指导与产品回购。交界村的鹅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欣欣向荣。“一个鹅蛋5元钱起步回收,其中合作社占4元,公司占1元,市场收购价每高出1元,企业提0.2元。一只蛋鹅能够产50至70枚鹅蛋,仅按4元计算,产蛋收益就在200元至280元。”简泽兴向记者算起了养鹅“致富账”,“除了鹅蛋收益外,按照企业提供的养殖技术,每只淘汰鹅体重都在9斤以上,而企业将按每斤8元的保底价进行回收。两项收益之和扣除每只鹅200元的养殖成本后,还能有百余元的利润。”
据他介绍,交界村养鹅场目前鹅苗存活率达80%以上,但企业为了保障养鹅场的效益最大化,将对鹅苗进行补充,直至达到100%存活率。
村里贫困户邓仁良长期在外务工,虽说家中条件艰苦,但勤劳肯干的两夫妇依旧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去年脱了贫。“在外面务工工作不正常,心里也一直记挂着家中老小。村里的干部联系我,请我到村里的养鹅场工作,我立马就从湖北赶了回来。”邓仁良夫妇如今在养鹅场上班,两人加起来每月有5000元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还能就近照顾家里老小,“感谢国家扶贫的好政策,娃娃读书不花钱,住房医疗有保障,如今在村里的帮助下工作也稳定了。”
简泽兴告诉记者,当初之所以合作社会选择邓仁良到养鹅场工作,正式看中他吃苦耐劳的品质。“邓仁良特别有责任心,鹅苗刚进场时离不开人,他两口子轮班24小时不离开鹅场,十分辛苦。”
交界村以“龙头企业+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企养鹅发展长效产业,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好坚实基础。“仅按照每只鹅产蛋50枚的产量计算,年产值都能够达到150万元,纯利润在50万元左右,届时村支两委将按照‘721’的利益联结机制覆盖全村贫困户,进行利润分红,实现助农增收。”(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