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以来,安顺进入汛期,暴雨连绵,不少地方严重积水,形成内涝,而城区贯城河尽管洪水迅猛,但坚实的河岸,且宽且深的河道,让奔腾的洪水乖乖顺畅地流向远方,沿河两岸,未形成任何的内涝现象。
年纪稍长的“老安顺”都知道,以前的贯城河并不“温柔”。降暴雨发洪水的时候,它就会“大发脾气”,大肆折腾。安顺市区多次遭受大水灾,都是贯城河惹的“祸”。特别是1991年夏天那场特大洪灾,贯城河泛滥的情景,让多少安顺人记忆犹新。
今天的贯城河,怎么突然变得没脾气了?缘于近年来开展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打了一场“翻身仗”,让城区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不仅让改掉动辄“发怒”的贯城河坏脾气,还为秀美的安顺城增添了一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亮丽风景。
如今,安顺的黑臭水体消失了,水变清了、岸变绿了、景变美了。5月31日,在全国竞争性评选中,经与全国众多城市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我市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目前公示期已结束,届时将获中央财政4亿元资金支持,将会进一步改善我市城区水环境质量。
昔日逢暴雨内涝,臭不可闻,影响居民生活
想起1991年夏天贯城河遭遇的那场特大洪灾,现已退休的安顺日报社老记者文龙生记忆犹新:“沿河低洼居民家被淹得一塌糊涂,河里漂浮着各色杂物,东门桥、泰和桥摇摇欲坠、岌岌可危……那一年,地委、行署主要领导亲自到虹山水库堤坝、到贯城河查看险情;解放军、武警、公安等奋战在贯城河抗洪抢险。”
文龙生回忆说,过去的贯城河,河道又浅又窄,十多座桥有的年久失修,变成了危桥;有的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老态龙钟;有的只是几块大石板拼凑,又没有扶栏,很是危险。一旦暴雨来袭,河水猛涨,灌进寻常百姓家;危桥在洪水中飘摇欲坠,危在旦夕。多少年来,安顺人呼唤大治根治贯城河。
除了洪水内涝,还有黑臭水体对沿岸居民生活的影响。“河道两侧都是居民区,以往,生活污水、脏水都是直接排到河道,特别是西王山社区人流量大,地下河道多年未清淤,时间一长,河水发黑发臭,隔着老远就能闻到臭味,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在西王山社区,从小就在这里生活的居民潘发林说起过去这里黑臭水体的状况,还记忆犹新。
在经开区兴伟桥,附近的居民牟国珍告诉记者:“以前从这里路过,这里的水又脏又臭,我都是尽可能离河边远一点。”
“到了夏天,不仅臭,苍蝇、蚊子多,晚上出门,蚊子能撞脸上。”牟国珍补充说道。
臭不可闻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黑臭水体成因何在?我市位于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且分水岭穿主城区而过,加上我市又地处喀斯特地貌最富集最典型地带,河道生态基流不足,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的枯季,基本处于断流状态,加之我市主城区排水管网历史欠账太多、缺口太大,管网“设施有短板、管理有缺陷”,甚至存在排水管网空白。此外,我市贯城河西、南支流约三分之二是暗渠,有的地方,多达60多年河道内的淤泥得不到及时清理,内源污染问题严重。
2015年,我市上报黑臭水体13个,长度17.649km;重度黑臭3个,长度3.68km;轻度黑臭10个,长度13.92km,多为地理、历史原因造成,治理难度大。
城市黑臭水体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也严重影响人居环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打赢“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时不我待
如何破题?近年来,我市启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特别是2018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具体抓深入各项工作落实,把城区贯城河干流部分河段及支流的黑臭水体作为重点整治对象。
为打好打赢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我市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专题会、工作推进会等30余次,明确了两城区的主体责任和市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层层传导压力,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将责任具体落实到岗位、人头;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找准工程建设关键环节,订计划、出措施,集中力量解决,主动作为、全力推进,着力解决“设施有短板、管理有缺陷”。
“近年来,我市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认识到如果现在不抓紧治理,将来治理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有多么艰难,我们都不可犹豫、不能退缩。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打赢这场攻坚战,才能使治理结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全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副市长熊元如是说。
在黑臭水体治理治理过程中,我市按照找准病根、开好药方、对症下药的思路,充分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治理经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外聘专家服务团队,创新探索出“安顺‘12345’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模式”,从控源截污,提质增效;内源治理,活水保质;源头管控,海绵同步;生态修复,标本兼治;蓝绿交织,文化共融;长效管护,长制久清等6个方面制定了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案,确定了污水不入河,同步完善管网体系,强化溢流污染控制,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较2018年底提高10%以上,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不少于30%的河段长度达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要求,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的治理目标。
“欲流之清者,必截其污。”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截污是一项关键性、基础性工作。为此,我市强化“控源截污”,投入4.2亿元用于贯城河干流、挑水河支流、西支流、南支流改造,实施“沿河大截污”,在12.9公里河道两侧新布设截污管,完成污水管道15.8公里、修复管道0.7公里,新增截污量3.9万吨/天,输送到市污水处理厂和分散式处理设施全处理。
针对暗渠,实施黑臭水体治理“五步式地道战”——探测(走向)、开孔、清淤、布管、截污。首先采用探地雷达探测暗渠走向,然后每隔百余米开孔、清淤,再在暗渠两侧布设污水管道截污,打起了黑臭水体治理“地道战”;加强内源治理,实施河道清淤。
按照整治方案,科学实施清淤疏浚,完成底泥清淤疏浚3.8万吨,严格按照要求对底泥进行了检测,并按照批复环评报告的要求进行了妥善处置;实施生态补水,为实现活水保质的要求,2018年5月底前,我市已经建设了中水回用工程(提水规模5万吨/日),把下游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提升到贯城河上游作为生态补水;实施“引千入虹”工程,将千峰河的河水调入虹山水库对贯城河干流进行补水,保障河道生态基流;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
编制完成《安顺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安顺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重点推进安顺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有效减少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并分别投入4.7亿元、3.6亿元用于虹山湖治理、娄家湖治理,在虹山水库、娄家坡水库修建湿地公园,净化源头水水质,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污水流入贯城河干流和西、南支流。
通过治理,安顺市已基本消除13个黑臭水体中的9个,有效底提升了河流水体水质,城市水环境持续得到改善。
现今河道变宽,黑臭消除,污水变清,“翻身仗”打得漂亮
“安顺贯城河从‘脾气不好形象差’的脏乱差河,变成了风景美轮美奂,又顺从人意的景观河,安顺人企盼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文龙生表示,许多“老安顺”来到这里,抚今追昔,感慨贯城河,感慨安顺的沧桑巨变;许多外地人来到这里,流连忘返,羡慕安顺人,羡慕黔中大地竟有这样景色宜人、诗意盎然的母亲河。
“几十年的臭水沟都治理干净了,从此我们就告别了臭水沟!”家住西王山社区的潘发林感慨地说,通过治理后,社区居民的污水不再直接排到河道,而是通过排污管道收集后进行污水集中处理,现在河道干干净净,一点臭味都没有。
“今天在这里没有了污水、脏水的踪影,流淌出来的水都是清的,治理的成效有目共睹。”在兴伟桥,牟国珍向记者说起兴伟桥黑臭水体治理后的变化。
三分建七分管,在治好黑臭水体的同时管得好,实现水环境持续改善,我市还建立了长效机制。
在长效管理方面,我市建立并完善了安顺市黑臭水体治理“1领导小组+6工作机制+8管理机制+2地方特色”制度,严格落实“河长制”,在河长体系基础上,建立了两城区贯城河干流及其支流的河长巡检工作机制,并探索建立了市(区)两级检察长和河长共同巡河的“两长巡河制”。
进一步完善垃圾收运制度,安排专人每天对贯城河河面及沿岸生活垃圾进行及时清理、清运,做到工作有台账记录。对直排口清理、企业排污等问题做到真督严查。
据统计,2018年7月30日以来,共检查城区涉水企事业单位40余家,下达执法文书10份、整改文书3份,立案查处违法企业2家。加大黑臭水体水质监测力度,开展了39个断面11期水质监测。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坚定信心和决心,坚决按照国家要求于2019年底完成90%的黑臭水体整治目标任务,并于2020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水环境,达到“天蓝、地绿、水净”。(付西南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