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麒麟广场内的西秀区农民工综合劳务市场,只见一群求职者正齐聚大厅,他们或是在自行看LED显示屏上的招聘信息,或是在向工作人员咨询有关问题,亦或是正在和招聘企业交谈,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与室外的细雨霏霏形成鲜明的对比。
“来这里找工作实在是太舒服了,目标很明确,选择面很广,也不用饱受风吹雨淋满大街到处乱蹿,看哪里贴有招聘信息,不懂的地方还有专门的人做解答。”家住开发区的齐庆珍喜笑颜开的告诉记者,并表示自己今天是特意过来找工作的,也顺利找到了。
据了解,为搭建起企业与广大求职者沟通的平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强贫困户自我脱贫能力,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让贫困户实现就业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我市把“建设7个农民工综合劳务市场”作为2019年10件实事之一,并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让农民工综合劳务市场的建设遍布我市各县区。截止10月底,我市7个农民工综合劳务市场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现场,记者看到该劳务市场共包含了综合服务大厅、招聘信息发布厅、务工人员待工厅三个大厅,并设有洽谈区、服务窗口、劳动维权窗口等,室内空间比较大,环境也非常整洁,工作人员们正各司其职,忙而有序的开展着工作。“劳务市场室内总面积为600余平方米,自今年8月28日启用以来,我们始终保持每月组织召开两次以上常态化招聘会,招聘形式上也一改过去‘守株待兔’的方式,将招聘会开到了移民搬迁点、乡镇、校园以及其他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去。”西秀区农民工综合劳务市场主任张文镖说,并表示截止目前,该劳务市场共开展了7场常态招聘会,进场企业294家(次),提供岗位16427余个,进场参与人员6300人,达成就业意向1250人 。
家住民主路的向丽萍也是通过该劳务市场找到工作的,据她介绍,自己之前一直是在家照顾家庭,后来想出来工作了,却苦于“求职无门”,直到听说劳务市场可以介绍工作后,就前来咨询,如今工作已经落实下来了。“来这里找工作有家一样的感觉,工作人员很热心,会耐心介绍和推荐与自己相符合的职位,也不会担心上当受骗。”向丽萍表示。
与此同时,位于紫云县紫盛兴苑广场旁边的农民工综合劳务市场亦是一派繁忙景象,不时有求职者进出。据介绍,该劳务市场于6月30日完工并投入使用,是我市7个农民工综合劳务市场里最早投入使用的一个,建筑面积为280余平方米,设置了办公区、会议洽谈区、休息区和培训区四个区域。为了方便求职者随时找工作,该劳务市场实行轮班上岗,节假日不休的工作制度,确保做到随时有人来求职,就随时有工作人员提供岗位推荐和就业服务。
为了更好的促进就业,该劳务市场不仅开通了短信平台,实现了辖区内就业、创业和培训等政策宣传信息的全覆盖,还开通了就业扶贫服务专线35238111,累计提供电话咨询服务400余次,并建立了“紫云就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累计为企业发布用工信息35期。“通过我们多形式的宣传,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知道劳务市场的存在了,并积极主动前来登记求职,逐步形成了规范的用工市场。”紫云就业局局长余惠告诉记者。
目前正在贵阳顺达物流公司上班的杨益,就是通过该劳务市场找到工作的,“我觉得通过这个平台找工作,各方面都有了保障,没有技能的平台会提供岗前培训,工资这些也能按时到位,权益受到侵害了也能帮我们维权,这些保障对于我们求职者来说,就是最大的安心和幸福。”杨益感慨万分的说道。
上述两个劳务市场的繁忙景象只是一个缩影,我市其他县区的劳务市场均在如火如荼的看展着工作。据介绍,今年全市建设的7个农民工综合劳务市场,面积均在150平方米以上,市场内功能区建设均按有关要求完成,同时配备了业务人员开展求职登记、培训登记、用工需求登记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成功举办了23次专场招聘会、共计457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优质岗位共计25542个,进场参与人员为976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2678人,同时,登记求职人员2995多名,进入市场登记用工需求的企业255多家,很好的发挥了平台应有的作用。“劳务市场的建立,搭建起了企业和求职者沟通的桥梁,能够很好的实现岗位供需的有效衔接,同时极大的改善了就业环境和过去‘马路市场’的乱象,提高了就业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同时也让城市的形象更为靓丽。”市人社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胡世培如是说道。(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李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