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社区后,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安排我加入社区服务老年团,每月有400元的工资。去年底,我又当上了楼长,工资也增加到每月700元,现在加上我和老伴的养老金、低保金,生活不愁。”在西秀区彩虹社区,62岁的搬迁户丁光荣高兴地给记者说起了自己搬迁后的感受。
安顺市共建成集中安置点84个,完成搬迁入住82104人
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源自安顺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后半篇文章”。
2019年以来,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后续工作“五个体系”要求,我市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从搬迁为主转向做好后续扶持工作,努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2019年4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观摩会的代表实地观摩了我市西秀区彩虹社区安置点、普定县鑫旺大市场安置点和玉兔山安置点,“怎么搬”和“搬后怎么办”的安顺经验和做法,得到省外代表点赞。
“十三五”期间,安顺市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2020人。
截止2019年底,安顺市共建成集中安置点84个,完成搬迁入住82104人,占计划搬迁人数的100.10%,其中,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6676人,占规划搬迁规模75181人的101.13%。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让搬迁群众“住得放心”
王中义一家从猫洞乡中心村搬到普定县定南街道办鑫旺社区易地扶贫安置点。入住新房后,他感受最深的是社区服务的贴心和生活的舒适便利:“搬迁入住特别方便,只要把相应的证件交给社区中心服务人员,就可拎包入住,包括医保、养老保险全部帮我们办妥。”
新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校13所,为搬迁群众孩子提供学习场所
“两个大的孩子在鑫旺六小读书,小的就在小区上幼儿园。”王中义三个孩子的上学问题,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解决的是搬迁群众城镇生活的基础问题。目前,我市在全市搬迁入住安置点新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校13所,调配教师1230人,基本满足了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要;建有医疗卫生机构77所,确保了每个77个管理单元医疗机构全覆盖。
按照便民利民“六个一”服务工程标准,建设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平价购物中心、学校、卫生服务中心等,完善了公共基础服务,满足搬迁群众的需求。
目前,全市已搬迁入住安置点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74个,平价购物中心32个,养老服务中心31个,儿童服务中心3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1个,文化广场68个,综合活动室70个,红白喜事场所35个。
构建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
让搬迁群众对发展“充满信心”
30岁的刘小双是四个孩子的母亲,2018年8月,她从西秀区东屯乡梅旗村大后坝组搬到彩虹社区后,享受就业扶贫政策,当年10月,被推荐当上小区保安,负责看管社区监控视频,每月工资2000元,收入稳定。
“每天在居住的小区里巡逻,每顿都能吃上老伴做的拿手菜,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在彩虹社区,年近60岁的张玉顺怎么也没想到,一辈子务农的他在社区当上了保安,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
不管年轻的刘小双,还是年长的张玉顺,他们都是安顺8万多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之一,稳定的就业,解决的是搬迁群众在城镇“稳得住”的根本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异地扶贫搬迁就业政策,供搬迁群众选择就业
2019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迁,全面落实培训就业,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政策,通过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化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强化产业配置、托底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等方式,确保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目前,全市搬迁入住家庭中有劳动力17185户41542人,落实就业17185户37694人(劳动力家庭就业36660人,非劳动力家庭就业1034人)。其中,县内务工12696人占33.68%,县外务工23359人占61.97%,公益性岗位416人占1.1%,自主创业1223人占3.24%,户均就业2.2人,实现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构建文化服务体系,
让搬迁群众精神上“过得舒心”
走进镇宁自治县环翠街道谐美社区景宁小区,一个个民族文化店面让人目不暇接,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带动他们融入城市新生活。
从群众搬进小区后,镇宁自治县坚持把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组建社区文艺队2支,设置图书馆1个、小区文化浮雕12处,相继举办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及脱贫攻坚主题教育活动,搬迁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
镇宁景宁小区卫生室,为搬迁群众提供医疗保障
景宁社区只是我市易地扶贫搬迁构建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
文化建设,是培育搬迁群众市民意识、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2019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卫生家庭”“美丽农家”等评选活动,引导搬迁群众养成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提高搬迁群众卫生意识和保洁意识,尽快融入新环境新社区。
同时,引导搬迁群众成立广场舞队、山歌队、篮球队等文体队伍,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悬挂住房新旧照片18592户达98.7%,开展感恩教育487场次,播放公益电影816场,开展新春送春联6000余副,评选“文明家庭”516户,“勤劳致富模范”77户,77个管理单元建成安置点图书室71个,配建安置点健身器材63个,建成“乡愁馆”15个。
构建社区治理体系,
让搬迁群众在社区里“生活安心”
“你别看现在社区环境干干净净的,刚搬来时,群众生活陋习很多,乱扔乱丢、饲养家禽、楼道堆放杂物、高空丢物等现象时有发生。”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幸福社区负责人吴兴凯告诉记者,为了改变搬迁群众的生活习惯,社区干部们动了不少脑筋,花了不少力气。
为了有效治理搬迁群众不文明生活行为,幸福社区的做法是村民自治,居委会首先制定居规民约,从24个单元内选出24个楼长,楼长的选举完全是由每个单元的群众进行自选,选出有公德心、责任心的群众担任楼长,达到党组织引领,搬迁群众自治,干群合力协作的效果。
搬迁群众接受岗前培训
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关乎移民安置点的管理现代化。
2019年以来,我市根据安置点规模和区域实际,我市合理设置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等管理服务单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移民社区治理机制。
截至目前,全市安置点共批复设立街道办事处5个,社区办事服务机构10个,共核定编制432名。全市77个管理单元纳入城镇社区管理的35个,其余纳入村委会管理,全面实现了“社区居委会—网格—楼长”网格化管理。共设立警务室75个,调配干警76人,配备辅警133人,安装监控摄像头1748个,实现警务服务和监控设备安装全覆盖。
构建基层党建体系,
让搬迁群众对未来“坚定决心”
如何解决搬迁群众生活遇到的各种难题?
在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办同心社区,由县直各有关业务部门党员组建了一支“党员先锋服务队”,专门解决服务搬迁群众医疗报销、民政事项办理、子女入学等问题,并及时设置群众意见反馈箱,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确保群众所需所盼的问题真正得到解决,切实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生活顺心。
关岭自治县同心社区配套公交开进小区,方便搬迁群众出行
“支部带好头,党员肯奉献,群众才有盼头!如何让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风俗和生活习惯的搬迁群众互相融入,共同开启美好生活的新征程,我们社区的‘秘诀’就是狠抓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社区发展。”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办同心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朝芳说道。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搬迁安置社区的领导核心。
我市坚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安置点各项工作中,合理设置党总支、党支部,配强干部,完善机制,强化功能,确保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目前,全市安置点现有党员768人,成立党工委5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35个,党小组70个;成立工会组织84个;建立团支部84个;建立基层妇联组织68个、妇女之家65个,新建或迁入社会组织109个1088人。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陈婷婷 詹艳 实习记者 王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