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八要素”,聚焦“四个一”模式,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高质量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宋正钧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宋正钧介绍,过去一年我市坚持“高标准化布局”,选择蔬菜、茶、食用菌、辣椒、金刺梨、中药材、水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在全市各县区进行产业带布局,形成了西秀辣椒、平坝高标准蔬菜、普定韭黄、镇宁“精品水果+小黄姜”、关岭“关岭牛+板贵花椒”、紫云“红芯红薯+林下经济”、经开区食用菌等“一县一业”产业格局,实现了韭黄、关岭牛、山药、辣椒、肉兔等产业“无中生有、从有到优、有优做强”。2019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60亿元,同比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00元,同比增长10.5%,均排位全省前列。
坚持“高规格化推进”。全面实行“一线三区”县、乡、村三级“坝长制”“段长制”,全力推进131个500亩以上坝区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市粮经比优化调整为22:78,9大主导产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完成玉米调减发展替代高效作物 29.04 万亩。生猪养殖在保障本地供应的基础上,为全省肉类保供做出了“安顺贡献”。
坚持“高水平化生产”。全面开展“千名农技专家下基层”活动,围绕种、养、加、销关键环节对18.3万农民开展培训。争取农业项目资金3.41亿元,优先用于改善水利、交通、冷链等基础设施条件,山地农业机械化率达55%,有效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大力实施“安货出山”工程,全面推广“菜单式”产业扶贫模式,与重庆双福市场、广州江南市场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岛、上海等东部城市开设档口69个,全市销往省内外各类特色农产品总量达429.28万吨,实现产值221.07亿,惠及贫困人口10.4万人。
坚持“高质量化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 通过“一地生四金”发展模式,累计带动 5.28 万户、18.06 万人次实现增收。大力推广塘约村、大坝村“村社合一”模式,涌现出“两学一兴”(左文学、朱高学、陈大兴)等一批先进基层产业革命“领头羊”,西秀区龙青村、普定县化新村等一大批“一乡一样板”典型示范村,全市“塘约经验”推广实现100%村(居)全覆盖,“三权”促“三变”改革带动村集体经济积累达23亿元,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
“政府工作报告目标明确,对农业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2020年市农业农村局将继续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紧紧围绕‘能退则退、应调尽调’总原则,加快推动低效籽粒玉米调减;围绕‘保供给、保安全’总要求,全力提振恢复生猪生产保障;围绕‘按时打赢’总目标,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奋力续写新时代富美安顺农业发展新篇章。”宋正钧说。(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