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攻坚克难的拼搏之年。
值此关键之际,我市定下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力争突破1000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左右、10.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过去一年我市坚持“高标准化布局”,因地制宜在全市各县区进行产业带布局,实现了韭黄、关岭牛、山药、辣椒、肉兔等产业“无中生有、从有到优、有优做强”。2019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60亿元,同比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00元,同比增长10.5%,均排位全省前列。
如今进入新的一年,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于我市新一年第一产业的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定下新目标,开启新征程,面对压力和挑战,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宋正钧表态:一定确保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以上,实现农业一季度“开门红”,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两年我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总体上稳定增长,为了稳住农民增收的势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市一季度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安排,及时分解细化各项工作任务,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把各项工作抓小抓细抓落实,从四个方面着手,确保第一产业持续发展。”宋正钧告诉记者。
切实抓好冬春农业生产
“要抓好农业科技服务,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宋正钧说,一季度,市农业农村局将抓好冬季农业生产、及早安排部署春季农业生产,扎实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安排落实2020年度低效作物调减有关工作。以500亩以上坝区、农业园区及产业带为平台,改造提升中低产田,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4.77万亩。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快组建市、县农业服务中心,抓好顶层设计和服务,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农业科技示范样板点,提高服务山地农业能力和水平。示范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应用,着力抓好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开发利用,持续打好“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
确保市场供应充足
宋正钧表示,“受非洲猪瘟和生猪产能周期性结构性调整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与全国一样,我市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市场供应也出现较大压力。为此,市农业农村局落实属地责任,组建生猪专班,做好生猪稳产保供稳价工作,稳定和恢复生猪生产,提升市场供应能力,扎实做好一季度生猪、蔬菜生产和保供,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和“菜篮子”安全,确保生产趋稳、供应平稳、价格回稳,满足群众需求。
积极争取财政项目及资金,强化农业招商引资
“我局将积极引进国内大型农业企业,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及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落实好安顺—贵阳、安顺—青岛及黔台、黔渝等农业合作框架协议内容,利用好省外开设的69个档口,加强外销菜、出口茶基地建设,促进“安货出山”,推动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同时,推进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确保全年引进签约项目达到20个以上,引进资金达到50亿元以上。”宋正钧说。
主动找市场、跑市场,做好产销对接
产品生产出来,最重要的还是要卖得出去。宋正钧告诉记者:“一季度,市农业农村局将积极组织好农产品的产销对接,抓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大限度地变为商品,卖得出去收得回资金。春节前后,市农业农村局主动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商会、区域投资合作促进组织的联系对接,大力开拓周边省市及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市场,加强‘农超’、‘农校’、‘农社’、‘农批’对接,促进蔬菜、水果、茶叶、生态畜牧等大宗农产品订单生产。今年,全市要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45家以上、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300家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陈婷婷 实习记者 王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