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天气放晴回暖,记者走进位于平坝羊昌工业园区的贵州华兴玻璃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熊熊的窑火和塑形机前刚成型的通红的玻璃瓶带来的热浪,让人更觉热火。传输带把逐渐降温的玻璃瓶不停地向前传送,从喂料到熔化、塑形、包装,流水线作业一条龙,24小时不间断。
公司总经理覃春华介绍,“我们的马蹄窑炉一次点火就要管上七、八年或八、九年,如果中途停一次火,损失近千万元,今年春节期间生产照常,分分秒秒都没有停过。” 覃春华说,公司管理层全员在岗,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保持每天有500多人上工。
在车间检验包装岗,传送带上成型的玻璃瓶匀速有序的送到检验人员面前,检验工王兴灯正对产品做后期的质检包装。王兴灯手脚麻利,“火眼精睛”更犀利,极少的次品也难逃她这关。
记者问王兴灯春节为何不多休息,她说村里疫情防控一直抓得紧,大家都不能走亲串友,呆在家里没意思,本身公司生产也忙,春节期间到公司上班还有一定的加班费。只是今年春节上班不同往年,每次进厂区都要量体温、戴口罩,不过都习惯了。
像王兴灯一样的女职工在贵州华兴占到总数的65%,都来自当地。“为了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公司90%以上的员工都是 聘用周边村寨的村民,其中有160多人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覃春华介绍,目前贵州华兴玻璃工人月平均总收入达到了4600多元,特殊岗位能拿到近8000元。公司带动就业,增加周边村寨村民收入的最直观体现是,从2011年公司成立时停车场上只有3辆车,到今天停车场上有了274辆车。
“虽然春节期间公司生产线上的工人多是来自平坝本地,但我们对疫情的防控从未掉以轻心。” 覃春华说,春节期间,华兴玻璃是生产一线,同时也是战“疫”一线。从公司大门口的车辆进出必消毒,人员必量体温,到公司生产办公场所每天早上下午的两次消毒,再到生产一线上每个工人每天两个口罩的供应。华兴玻璃二期工程新生产线原计划2月3日点火,因为新生产线几十名技术骨干都是贵州之外省份人员,在家隔离,点火、投产都推迟。
在华兴玻璃厂区,最显眼的是见缝插针摆放的成品玻璃瓶,组成了一堵堵“玻璃墙”据介绍,春节以来,华兴玻璃日产量保持在180万支玻璃,截至目前,公司完成了7000吨的生产量。
“春节期间,我们实现了满负荷生产,但受疫情影响,运输物流受到制约。”覃春华说,“平坝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华兴公司物流所遇困难,多方协调为公司的运输车辆制作往返各地的通行证,库存产品很快就能运出。”(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王瑜 陈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