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岩山地带的紫云自治县大营镇妹场村,山多石多,土少缺水,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为改变贫困面貌,村民们推选退役回来的陆力学担任村支书,不负众望的他,守初心、担使命,脱贫路上彰显军人本色,带领群众石缝“抠金”,筑路兴业,小山村迎来大焕颜。
2月28日,记者沿通村公路前往大营镇妹场村,透过车窗向外望去,春天的妹场村绿意盎然,一栋栋小楼房拔地而起,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站立在公路两旁,昔日贫穷落后的“岩山村”正在发生嬗变。
“妹场村的变化,在于一次次成功的尝试和妹场人不断的努力。”妹场村民徐正英说,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有胆识的领路人,俗话说:“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时间回溯到16年前,从西藏林芝边防兵退伍回来的陆力学,得到群众信任和组织的认可,被推选为妹场村党支部书记。
“这片柑橘林是妹场村种植的第一片经过林,十多年前,村里把柑橘苗运来了,大多村民不愿意栽种,认为岩山地土层薄,不适应栽种经过林。”徐正英指着自家柑橘林说,当时,陆力学在作动员大家时说:”只要功夫深,石缝已能抠出金”。
正是这句话,让妹场村20多户人家利用自己的承包地,栽种了该村的第一片经果林。岩山地区的土地都是些石窝窝,栽种的柑橘确实成长慢,需要5年以上才挂果。
“经过大胆尝试和细心管护,我们实现了陆力学那句石缝‘抠’金的梦想。”徐正英说,她家栽种的30亩柑橘,8年后才达到半丰产,现在亩产可达3000斤,就算2元1斤,每亩产值6000元,比种植传统农作物的玉米强几十倍。
万事开头难,有效益的事大家都想干,随着第一批栽种柑橘的人家获得较好利润后,不少村民已跟着栽种柑橘。妹场村的柑橘从最初的32亩,发展到如今的300多亩。
种植柑橘的成功,激发了妹场村发展经果林的热情,从此,妹场村除了栽种柑橘外,还种植了240多亩核桃、数十亩李子。如今,核桃已开始挂果,李子已开始怒放花儿。
“我家是妹场村第一批栽种柑橘的人家,挂果的头几年,柑橘产量不高,路又不通,靠人挑马驮拿出去卖,除了锅粑没有饭。”村民任勇昌说,为打通出山路,陆力学组织他们用铁锹、大锤在岩崖上凿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08年,妹场村通村毛坯路打通,2014年完成了路面硬化,从此,妹场村告别了人挑马驮时代。
“刚担任村支书那年,妹场村不仅路不通,就连照明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夜晚只能使用煤油灯点亮。”陆力学回忆,那时,虽然电杆、电线由供电部门提供,但搬运电杆的事得靠群众用肩去抬,抬电杆的事要劳力好才行,于是,他们采取有劳力的投劳,无劳力的出钱,经过半年的努力,解决了妹场村用电问题。
“陆力学上任村支书的头一年,妹场村告别了煤油灯时代。”任勇昌说,随后路已通了,紧接着是解决饮水问题。
自古岩山水稀缺。2014年,陆力学带着他们在岩山上寻找水源,经过几天的探寻,发现村里的一个山洞里有水,便组织群众召开会议,会后大家一致同意用水泵抽水的办法,把山洞的水引上来放入蓄水池,然后由分管道引到农户家中,该饮水工程于2014年底建成,几乎覆盖全村农户。
水、电、路问题解决了,制约群众的生产生活的问题基本解决。然而,脱贫致富的问题还得靠发展产业来支撑。
“岩山泥虽然土层薄,但种植的烤烟品质较好,我又发动有条件的农户种植烤烟,几年来,烤烟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00亩以上。”陆力学说,近年来,妹场村抓住国家大扶贫政策的大好机会,走上了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
2018年,妹场村与四川德康公司合作,建成肉鸡养殖场一个,去年养殖两批肉鸡出栏,每批38000羽,带动18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2019年初,妹场村与金龙村抱团发展,在选址妹场村建成养殖规模为400头的养牛场一个,去年出栏肥牛110头,现存栏187头,计划今春引进200头小牛来喂养。
“妹场村养牛场,利益联结妹场、金龙两村贫困共100户。”陆力学说,该养牛场还解决了5名村民的就近就业问题;为给养牛场提供充足饲料,去年,妹场村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菌草160亩,农户用自己的承包地种植菌草100亩。
“妹场村除了上述产业外,还与金龙、联八、大营、龙屯、芭茅等抱团发展高床蛋鸡;以及与星进、大营等村抱团发展食用菌产业等。”陆力学说,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妹场村1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108户,剩余12户今年6月前实现脱贫不成问题。(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