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记者来到位于关岭自治县新铺镇的大盘江村。在其他地方仲春刚至,气温偶凉时,该村正午时分温度已然达到32摄氏度,恍如夏季。
乘着好时节,好天气,大盘江村的村民开启了种瓜“进行时”。在村道上,随处可见挑着瓜苗的村民洋溢着笑容,往田间赶去;在田地中,瓜农们打窝、加肥、栽种、浇水,每一道工序都很是专注。
“我们村的西瓜甜得很,现在种下去,5月份就能卖了,一亩地能有8000元以上的收入。”正在种瓜苗的老媪罗代芬,赤着脚踩在泥土里,弓着腰将株株瓜苗种下。
紧邻北盘江,气候如温室,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大盘江村的西瓜长得快、味甘甜、个头大,在关岭县内外小有名气,以至于每年收瓜时,村子里车水马龙,人潮涌动。
该村村支书吴海是地地道道的大盘江村人。他告诉记者,三月耕耘,五月收获,这20多年来,“盘江”西瓜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之一,每年惊蛰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耕地种瓜。
“村里的西瓜品质好,历来都不愁卖,一到时间,收瓜的水果商联系村委或瓜农,开着货车直接到村。要说对西瓜产业帮助最大的,还是交通的巨变。”吴海说,在2014年以前,西瓜收成了,当地老百姓要想运出去卖,那可得费老大劲,老少上阵,肩挑人抬,运到公路上才能卖掉。自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声响起,村里通了通村路、通组路,串户路、机耕道也得到全覆盖,生产码头也新建了2个。“货车直接到田边,老百姓卖瓜不再难。”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在浙江务工的吴代峰推延了返岗的时间,两兄弟带着妻子把地翻了一遍,种下了3000株瓜苗。“能按时把瓜种下,多亏了村里及时为我们联系了化肥。”
疫情防控期间,当地群众无法外出购买化肥,便向村支两委反馈。吴海知情后,为了不影响群众春耕时节种瓜,积极向上级反映,经新铺镇党委政府与县供销系统对接,在2月中旬顺利将300包化肥送到瓜农家中。
“在了解到县供销系统的‘买一赠一’的政策后,我们村支两委的干部们都动了起来,挨家挨户宣传该政策,并对各家各户所需要的化肥数量进行详细统计。”吴海说道。
据吴海介绍,大盘江村除了农户们自种的西瓜产业外,村合作社还利用县匹配的扶贫项目资金,花大力气开垦集体荒山,发展种植花椒、蜂糖李等经济产业;并依托北盘江,发展了占地70亩的鱼塘设了15个垂钓房。
多产业发展,让大盘江村产业不再单一化,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务工岗位。“村里利用195万发展了1000亩的蜂糖李,今年就能初瓜果;同时,分两批发现了2000亩的花椒,第一批1000亩每亩获得880元补助,第二批每亩获得1200元补助。”吴海说,大盘江村耕种土地面积较少,大多是农户自种西瓜、稻谷;为了促进村里的经济发展,村支两委因地制宜,向山要地,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让山绿了起来,也让村富了起来。(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