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日趋稳定,生产逐渐复苏;伴随春季的到来,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同康社区的扶贫车间按下了“启动键”,搬迁群众们纷纷返岗复工,加紧了生产力度。
忙碌的生产车间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同康社区扶贫车间的关岭启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体温检测与详细登记后,走进了车间内部。
在一楼的注塑车间内,一排排机器正在运转,3名工人身着工作服、帽,戴着口罩正在将生产出的塑料配件进行分离。“注塑车间人员相对较少,因为机器24小时不能停,工人按照倒班制上班,白班每天80元,晚班每天90元;生产出的配件将运到二楼的加工车间进行产品组装。”车间主管袁彬彬向记者介绍道。
注塑车间内,工人正在作业
她告诉记者,自去年5月份从坡贡镇凡化村搬迁至同康社区后,仅过月余便到公司入职,并前往安顺总部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返回关岭分公司担任了车间主管。“现在每个月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就业,不但工作稳定,能够照顾家庭,还学会了一门生产技能,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搬迁群众正在生产耳机
二楼生产车间内,数十名工人分散流水线的各个环节,都在专心作业,加紧生产。“公司从2月24日复工复产开始,返岗、新招人数已达50余人,能够维持一条流水线的正常生产;当前,我们还在与街道办对接招工事宜,公司流水线全部开启的话,将提供150人左右的稳定就业岗位。”该公司副总经理姜润林说,目前一条流水线每天能够生产2000副左右的耳机,人员配齐,流水线全部开启后,产量每天至少能够翻上一番。
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对耳机进行最后的组装
“生产车间是计件结算工资,现在他们不算熟练,每天平均有80元左右的收入;一般情况下熟练工每天能有上百元的收入。”姜润林告诉记者,该公司还在车间内设置儿童托管室,并购买了儿童板凳和书桌,以及65寸的智能电视;员工工作期间,可以把孩子带到车间内,社区将提供专人照看员工子女,让搬迁群众安安心心工作。
申顺敏正在工作
“我在家门口上班,两个娃娃在家门口就学,不仅方便顾家顾孩子,收入也越来越稳定。”去年从花江镇哨上村搬来的申顺敏提起如今的生活,脸上满是笑意。她一边忙着手上的活,一边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在家休息了好一段时间,听到车间复工复产后,我第一时间就赶来了。”
专人专岗开展防疫工作
防疫工作是公司生产的前提。据姜润林介绍,该公司设置了专人专岗,进入车间都要进行体温检测、消毒、登记和扫码,并且要求员工穿着公司提供的工作服、帽,戴好口罩上岗;公共区域每天也会由专人进行消毒,切实做到防疫、生产两不误。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